[实用新型]反应釜加料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76807.2 | 申请日: | 2017-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150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黎益观;程珠龙;黎益明;周士奇;王磊;张永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良田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3/02 | 分类号: | B01J3/02;B01J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50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应 加料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化学反应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反应釜加料系统。
背景技术
反应釜是化工、石油、橡胶、农药、染料、医药、食品等行业用来完成硫化、硝化、氢化、烃化、聚合、缩合等工艺过程的压力容器。其在加料时,需要通过漏斗等其他工具进行实现,如公开号为CN20266679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升降式反应釜加料装置,通过在加料桶顶部设置挂钩,在底部设置出料口和阀门,摒弃将阀门的下端插入反应釜实现加料,挂钩可以采用升降装置进行提升,从而让其进行加料,这种加料装置虽然能够有效的进行,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将料灌入到加料桶,然后通过人工将加料桶进行倒置装上提升装置进行加料,这样在加料的过程中步骤比较繁杂而且加料的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通过负压的方式实现加料,并且操作简单效率高的反应釜加料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反应釜加料系统,包括反应釜、与反应釜连接的若干加料罐,所述加料罐与反应釜上均分别连接有负压管和放空管,所述负压管端部连接有真空泵,所述负压管与放空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阀和第二阀,所述加料罐上连接有上料管,若干所述加料罐均分别设置进料管与反应釜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真空泵为负压管提供负压,从而可以通过负压管控制加料罐与反应釜内部的气压状况,通过负压管与上料管的配合,使得物料被负压状态的加料罐吸入进入其中,实现上料过程,通过进料管连通加料罐以及反应釜,从而在负压管抽吸反应釜的空气时,可以对加料罐内的物料进行抽吸,实现最终的加料,同时,放空管的设置,可以在上料和加料完成之后,依次让加料罐以及反应釜处于常压状态,从而加料罐加料时,不会由于内部存在负压而不能完成加料。通过第一阀与第二阀对负压管以及放空管的控制,从而让反应釜加料变得高效稳定,且操作简单。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料罐上设置有空气管,所述负压管与放空管均与空气管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空气管的设置可以让加料管分别与负压管以及放空管连通,同时,将负压管与放空管分别与空气管一同连接,可以让加料罐少设置一管道,从而使得其密封性能好,进而不会造成气压的损失,提高了加料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料管上设置有第三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阀的设置可以防止上料完成后,上料管将物料在重力的作用下,内部物料回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阀包括第一阀杆,所述第二阀包括第二阀杆,所述第一阀杆与第二阀杆之间设置联动机构,且第一阀设置成常闭阀,所述第二阀设置成常开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放空管与负压管不能同时工作,只能交替工作,因此第一阀设置成常闭阀,第二阀设置成常开阀,通过第一阀杆与第二阀杆之间设置联动机构,让其进行联动,从而达到第一发开启时,能够通过联动机构关闭第二阀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阀杆与第二阀杆同轴设置,所述联动机构包括联动套以及与联动套一体设置的波动杆,所述联动套两端分别与第一阀杆以及第二阀杆套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同轴设置的第一阀和第二阀通过联动套进行套接,从而实现联动,通过波动杆的设置,方便对联动套的波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联动套内壁设置限制块,所述第一阀杆的外缘与第二阀杆的外缘上均设置有限制块连接的限制缺口,所述限制块与限制缺口相匹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制缺口和限制块的设置可以防止阀杆与连通套之间在转动是发生滑动的现象,从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操作故障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料管上设置有进料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料阀的设置可以控制各个加料罐的加料的量,从而让加料比例得以控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料罐外侧设置有液位管,所述液位管两端分别与加料罐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液位管的设置可以读取加料罐内的物料的量,从而上料比较及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加料罐的结构图示意图;
图3是第一阀与第二阀以及之间的联动机构结构图;
图4为联动结构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良田化工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良田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768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含凹土粉的加气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节能路面砖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