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推钮自动复位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75885.0 | 申请日: | 201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516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龚斌华;刘晖明;林泽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致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25/00 | 分类号: | H01H25/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游学明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复位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推钮自动复位机构。
背景技术
家电类产品在向微小化,简洁化方向发展,这要求会影响产品外观的控制结构要精巧而功能强大多样,而相对于现在常见的单向控制类开关,复合多功能开关无疑更具竞争力,即在原有控制方向上增加一个维度方向的开关控制,如在垂直方向按压开关控制的基础上增加相对滑动或摆动来驱动开关控制。这样可以利用最小的空间来实现多个空间维度和方向上实现复杂的功能开关控制。尽管其优势明显,但由于滑动或摆动的推扭在触发后不易自动复位,难以回到初始状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推钮自动复位机构,可利用有限的空间,解决复合多功能开关的自动复位问题,使复合多功能开关能够在多个空间维度及方向上实现多功能复杂控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推钮自动复位机构,包括本体组和推钮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组设有两块挡板,所述的挡板设有导柱孔,其中左侧的挡板左侧、右侧的挡板右侧分别设有一能够左右运动的移动柱,且所述的移动柱不能从导柱孔穿过,每个所述的移动柱设有一复位弹簧,
所述的推钮组至少一部分能沿所述的两块挡板之间左右移动,该部分的左侧设有能够插入左侧导柱孔的左导柱,右侧设有能够插入右侧导柱孔的右导柱。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导柱孔为圆形,导柱朝向导柱孔的一端为圆形、三角形、椭圆形、方形或星形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移动柱和导柱孔同轴。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推钮组左右端分别设有一触头,本体组在挡板下方设触头固定单元,所述触头插接于触头固定单元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触头固定单元设有非圆形孔,所述的触头截面和非圆形孔匹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非圆形孔包括三角形、椭圆形、方形、星形或十字形等。
本实用新型可实现推钮的自动复位,且复位机构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本体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推钮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推钮组在本体组中处于平衡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推钮组在本体组中一端处于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本体组
110壳体 120触头固定单元 121通孔 130挡板 131导柱孔 140套筒 150移动柱 151柱头 160弹簧
200-推钮组
210触头 220支撑架 230导柱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4,一种推钮自动复位机构,它包括本体组100和推钮组200。
其中,参见图1,本体组100包括壳体110,壳体110的内左右侧分别设一触头固定单元120,每个触头固定单元设有左右方向的通孔121。两个触头固定单元120之间的空间构成推钮左右移动的活动空间。
在触头固定单元120的上方,靠近中间部分设有一对挡板130,每个挡板130设有一导柱孔131。其中,左侧的挡板130左侧设有一套筒140,套筒140的轴孔和导柱孔131的轴孔位于同一条线上,套筒内设有移动柱150,移动柱150的右端设有面积大于导柱孔131面积的柱头151。在本实施例中,柱头151为圆形,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十字形,米字型,三角形,椭圆形等,只要其不能穿过导柱孔131即可。移动柱150套接一复位弹簧160.复位弹簧一端抵靠在套筒140内,另一端抵靠在柱头151左侧。
同样,右侧的挡板130右侧设有一套筒140,套筒140的轴孔和导柱孔131的轴孔位于同一条线上,套筒内设有移动柱150,移动柱150的左端设有面积大于导柱孔131面积的柱头151。在本实施例中,柱头151为圆形,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十字形,米字型,三角形,椭圆形等,只要其不能穿过导柱孔131即可。移动柱150套接一复位弹簧160.复位弹簧一端抵靠在套筒140内,另一端抵靠在柱头151右侧。
参见图2,推钮组200左右端分别设一触头210,上侧则设有一对支撑架220,其中左侧的支撑架220向左延伸设一导柱230,右侧的支撑架220向右延伸设一导柱2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致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致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758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小型钢管自动上料装置
- 下一篇:采血管识别抓取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