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蓄电池汇流排的铸焊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74436.4 | 申请日: | 201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054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5 |
发明(设计)人: | 钱顺荣;吴荣辉;孙其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兜兰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25/04 | 分类号: | B22D25/04;B22D1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6 | 代理人: | 韩燕燕,连围 |
地址: | 313100 浙江省湖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电池 汇流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铸焊模具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蓄电池汇流排的铸焊模具。
背景技术
在铅酸蓄电池生产加工时,大多数企业都是采用铸焊技术来焊接铅酸蓄电池极群,以替代人工的焊接方式,采用铸焊技术焊接极群组时,极群组汇流排的结构设计对铸焊质量和生产效率是有很重要的影响。
中国发明专利201110273810.0公开了一种蓄电池铸焊模具,包括模具本体,所述模具本体表面依次分布有若干组用于浇铸集流排的成型单元,所述成型单元由正极凹道与负极凹道构成,相邻成型单元的正极凹道与负极凹道位置相互交错,前一成型单元内的正极凹道与后一成型单元内的负极凹道之间通过过桥凹道相连通。利用本发明,在集流排成型工序中就可直接将相邻电池单体的正集流排与负集流排相连接,免去了后续的电池单体连接工序,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据申请人反应,上述技术方案虽然公开了铸焊模具中相邻的正极凹道与负极凹道之间通过过桥凹道相连通这一技术特征,解决上述传统手工焊接存在的技术问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上述技术方案中,过桥凹道的两端分别与相应的正极凹道和负极凹道相互靠拢的一端过渡连接,且其端部与相应的的正极凹道和负极凹道的端部连接处均位于同一平面且沿过桥凹道的竖直中线对称设置;蓄电池产品经铸焊模具焊接后,每个电池单体上的正极板极耳连成正集流排,负极板极耳连成负集流排,由于正集流排中正极板极耳数量少于负集流排中负极板极耳的数量,使得正集流排的长度短于负集流排的长度。铸焊加工时,出现正集流排与过桥相连接的端部到电池隔板的距离大于负集流排的端部到该隔板的距离的问题,过桥的中线位置与电池隔板位置出现偏心,使得过桥90度进行弯折时易向负集流排方向发生扭转,很难保证弯折后的过桥保证竖直状态,进而导致电池盒盖盖合时发生干涉影响装配效率的技术问题,而且实际使用时需要工人手持工具凭实际经验对该过桥进行不断敲打进行调整,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但不断敲打对过桥损伤大,影响电池整体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蓄电池汇流排的铸焊模具,通过改变铸焊模具上正极凹道与负极凹道相互靠拢的一端到过桥凹道中线的距离以及过桥凹道分别与正极凹道和负极凹道的连接位置,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因过桥翻折时产生扭转而与电池盒盒盖产生干涉导致电池无法盖合装配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蓄电池汇流排的铸焊模具,包括模具本体,所述模具本体的表面并排均匀分布有若干组用于浇铸汇流排的浇铸单元,该浇铸单元包括上下排布设置的正极凹道与负极凹道,相邻两个浇铸单元内的正极凹道与负极凹道相互交错设置,前一浇铸单元内的正极凹道与后一浇铸单元内的负极凹道之间通过过桥凹道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桥凹道的两端部分别过渡连接正极凹道与负极凹道相互靠拢的一端,该正极凹道的端部到过桥凹道的中线的距离大于该负极凹道的端部到过桥凹道的中线的距离,且该过桥凹道的两端部分别对称设置于相匹配的电池夹具上对应夹板的两侧。
作为改进,所述过桥凹道包括弯曲部及对称设置在该弯曲部两侧且与其过渡连接的竖直部a和竖直部b,该竖直部a和竖直部b的末端分别与相应的浇铸单元内的正极凹道和负极凹道过渡连接,该竖直部a的内侧面与正极凹道的端部位于同一平面上,该竖直部b的内侧面与负极凹道的端部呈阶梯状设置。
作为改进,所述负极凹道的端部相对所述竖直部b的内侧面朝过桥凹道中线方向延伸0.5~3mm,使得浇铸而成的过桥恰好对称位于电池盒相对应隔板的两侧,该过桥进行竖直翻折时不会发生扭转。
作为改进,所述过桥凹道的竖直部a和竖直部b的底部与正极凹道以及负极凹道的底部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作为改进,所述竖直部a的底部上设有一凸台a,竖直部b的底部上设有一凸台b,该凸台a和凸台b沿所述过桥凹道的竖直中线对称设置,使得浇铸而成的过桥的两竖直部的一侧均形成一凹槽。
作为改进,所述过桥凹道的弯曲部的底部位于其竖直部a和竖直部b的底部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兜兰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兜兰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744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蓄电池极群铸焊模具
- 下一篇:一种铸造件冷却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