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坑支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72967.X | 申请日: | 201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712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6 |
发明(设计)人: | 李中元;董振武;李中锋;原喜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229 | 代理人: | 曾耀先 |
地址: | 200122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坑 支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坑支护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建筑施工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在保护建筑物及构筑物方面方法较多,普通内支撑支护形式为斜支撑梁组成,一般表现为内支撑一侧受力,由于只是一边受力,往往会引起土体变形、沉降等较大,增大了周围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变形,对周围建筑物及构筑物产生较大影响。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更有效率的保护建筑物的基坑支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基坑支护装置:设置于基坑周围的复数根支护桩;与支护桩用锚固钢筋相连的斜支撑梁;及支撑斜支撑梁的格构柱;所述斜支撑梁由钢筋混凝土施工而成,所述锚固钢筋的一端与支护桩主筋焊接,另一端与斜支撑梁锚固连接。
所述格构柱由插角钢于钻孔内与灌注桩整体浇筑而成。
本实用新型具有连接牢固、安全、可靠等特点,斜支撑梁水平设置且两端支撑在基坑内凹转角处的两侧支护桩之间,可以两侧受力,避免了土体的变形,因而能够有效率地保护周边建筑物及构筑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基坑支护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护柱与斜支撑梁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看图1,其为基坑支护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显示了用于保护建筑物及构筑物的支护结构形式,包括设置于基坑周围的内侧支护桩1、斜支撑梁2和格构柱3;所述斜支撑梁2水平设置且两端支撑在基坑内凹转角处的两侧支护桩1之间,内侧支护桩1与斜支撑梁2之间用锚固钢筋12连接,格构柱3起到支撑斜支撑梁2的作用,所述格构柱3为角钢格构柱,角钢尺寸小于钻孔灌注桩直径,在灌注桩施工时插入钻孔内部和灌注桩整体浇筑,角钢格构柱接长采用焊接的工序,格构柱3上部与斜支撑梁2相连,起到混凝土柱子的支撑作用。
施工时,先施工内侧支护桩柱1,格构柱3跟随灌注桩一起施工,然后,内侧支护桩进行破除外表使主筋11外露的作业,参看图2,与之与锚固钢筋12的一端焊接,锚固钢筋12的另一端伸入斜支撑梁2内与斜支撑梁2锚固连接,锚固长度达到规定值,然后进行开挖,开挖到第一道内支撑标高时,进行斜支撑梁模板钢筋混凝土的施工。第一道斜支撑梁2混凝土施工完成,土方继续开挖到第二道内支撑标高时,再进行斜支撑梁模板钢筋模板混凝土施工,如此重复开挖及施工步骤,直至全部开挖及施工完毕为止。
施工完毕,斜支撑梁水平设置且两端支撑在基坑内凹转角处的两侧支护桩之间,竖向的格构柱支撑在斜支撑梁下方,如图1所示,构筑物及建筑物位于两个基坑内凹转角处之间,两组斜支撑梁共同作用保护着建筑物及构筑物。本实用新型的基坑支护结构对中间转角处的建筑物及构筑物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7296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密封性能的锚具
- 下一篇:一种可自然降解的环保护坡草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