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船用岸电电缆穿线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069703.9 | 申请日: | 2017-0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224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 发明(设计)人: | 黄雪锋;韦明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G3/22 | 分类号: | H02G3/22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31219 | 代理人: | 叶绮玲 |
| 地址: | 20191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船用岸电 电缆 穿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用岸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用岸电电缆穿线装置。
背景技术
当船舶停靠码头或港口的时候,全船的用电主要是依靠岸上的配电所通过岸电箱供电到船舶主配电板电力一次网。岸电箱放置在靠近全船主甲板的尾部两舷侧的舱室,如应急发电机间。
当岸电箱放置于应急发电机间时,在应急发电机间的舱壁上开设有用于穿过电缆的开孔。该开孔在船舶航行状态下不需要穿过电缆,因此要求其能够达到水密效果且净高度必须高于主甲板600mm以上,以防止下雨或海水浪打到船上时水从开孔进入应急发电机间。
现有技术中缺少对应急发电机间舱壁上的开孔进行封堵的装置,如果采用水密封堵材料进行封堵,那么每次船舶到达港口使用岸电时,都需要挖掉封堵材料,让岸电电缆通过,船舶离港时再用封堵材料进行封堵,造成大量封堵材料及人力的浪费,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打开或关闭的船用岸电电缆穿线装置,在打开时能够使电缆通过,在关闭时能够达到水密要求,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船用岸电电缆穿线装置,包括设于船舱舱壁上供电缆穿过的管体和可拆卸地安装在管体位于船舱外部的一端的盖体,盖体朝向管体的一面设有环状凹槽,环状凹槽内设有填料函,填料函与管体的端部密封接触。
优选地,管体内部在靠近盖体的一端设有保护管,保护管与管体同轴设置且固定连接。
优选地,保护管与管体之间通过环形连接板连接。
优选地,盖体与管体通过水密铰链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锁紧结构,锁紧结构包括设于管体外周面上的支撑板和与支撑板相对设置的压板,压板的一侧通过螺旋扣与支撑板连接,压板的另一侧抵压在盖体远离管体的一面上。
优选地,锁紧结构设有多个,所有的锁紧结构沿管体的周向间隔布置。
优选地,盖体呈板状,盖体的外缘朝指向管体的方向弯折形成环形弯折部,盖体上还设有环形板,环形板与环形弯折部之间形成环状凹槽。
优选地,管体焊接在船舱舱壁上。
优选地,管体设置在应急发电机间的舱壁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显著的进步:
本实用新型的船用岸电电缆穿线装置,由于盖体可拆卸地安装在管体上,因此能够实现打开和关闭两种状态:盖体与管体相接触时为关闭状态,此时通过填料函与管体端部的密封接触,可实现管体的封堵,保证良好的水密性能,防止下雨或海水浪打到船上时从管体进入船舱内部;盖体与管体分离时为打开状态,此时可将岸电电缆从管体穿过,实现供电。由此,本实用新型的船用岸电电缆穿线装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打开和关闭两种状态之间转换,并且在关闭时能够满足水密要求,操作方便,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船用岸电电缆穿线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沿A-A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船用岸电电缆穿线装置的管体的主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船用岸电电缆穿线装置的管体的半剖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船用岸电电缆穿线装置的盖体的主视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沿B-B的剖视示意图。
图中:
1、管体 2、盖体3、船舱舱壁
4、环状凹槽 5、填料函6、保护管
7、环形连接板 8、水密铰链9、锁紧结构
10、支撑板11、压板 12、螺旋扣
13、环形弯折部14、环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697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区块链的数据访问控制系统
- 下一篇: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细胞分取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