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针对海绵未培养微生物的培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67805.7 | 申请日: | 2017-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384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03 |
发明(设计)人: | 张作艳;丁立建;何山;原野;斯拉瓦·爱泼斯坦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M1/00 | 分类号: | C12M1/00;C12M1/12 |
代理公司: | 宁波奥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3226 | 代理人: | 何仲 |
地址: | 31521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对 海绵 培养 微生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针对海绵未培养微生物的培养装置,属于微生物培养领域。
背景技术
近几十年来,随着对微生物的不断研究,科学家发现了“大平板技术异常”现象,即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远远大于用各种培养基培养出来的细胞数目,这些可培养的微生物仅占微生物总数的1%,随着对1%可培养微生物的重复培养和筛选,从中分离得到具有优良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越来越困难。未培养微生物(uncultured microorganisms)是指迄今为止在实验室中还无法纯培养的微生物。为了解决微生物培养问题,科学家研究建立了适合未培养微生物的原位培养方法。原位培养解决了传统培养中培养基成分单一且营养浓度过高和微生物之间缺乏交流等问题,将通过常规培养方法无法培养的微生物进行纯培养。
海绵是海洋天然产物研究最多的一种动物,是由最原始的多细胞多孔动物门,它们固定地附着在海底生活,利用内侧壁上的鞭毛运动,产生水流,水流由其表面的水孔进入完成摄食与排泄。海绵利用布满全身的腔状管道结构过滤海水中的微生物,其中共生微生物占海绵湿重35%以上,目前在传统方法下只能培养出1%的海绵共附生微生物,而99%的共附生微生物却因为生长因子匮乏,微生物种类之间交流少等因素,无法在传统方法下进行纯培养。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利于微生物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将难培养微生物转化为可培养微生物的针对海绵未培养微生物的培养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针对海绵未培养微生物的培养装置,包括呈倒圆锥形的培养吸管,所述的培养吸管的上端开口处设置有孔径为0.03mm的封口膜,所述的培养吸管内从上到下依次填充有琼脂培养基层和酸洗玻璃微珠层,所述的培养吸管的底部设置有直径大小为0.5mm的孔,所述的培养吸管的下部外壁设置有倒刺。
所述的封口膜为聚碳酸酯膜。可以阻止大分子物质进入,但能够让氧气进入,使培养装置内外压强相等,海绵组织中共附生微生物能够进入到培养装置内部。
所述的培养吸管的体积大小为200μL,开口口径为8mm;所述的琼脂培养基层的体积为培养吸管体积的1/3,所述的琼脂培养基层的培养基配方为可溶性淀粉20g,NaCl 0.5g,KNO3 1g,K2HPO4·3H2O 0.5g,MgSO4·7H2O 0.5g,FeSO4·7H2O 0.01g,琼脂 20g和水1000mL,pH 7.4-7.6。
所述的酸洗玻璃微珠层包括直径为60-100μm和直径为150-212μm两种不同规格的酸洗玻璃微珠。
所述的倒刺的长度为10mm。倒刺防止装置从海绵组织掉落,起固着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首次公开了一种海绵未培养微生物的培养装置,并对外部条件进行优化。其优点如下:
(1)通过在装置主体吸管广开口处包裹聚碳酸酯封口膜,既能阻碍培养装置中的微生物细胞流出,外部环境中的大分子物质进入,又能使O2进入,使培养装置内外压强相等,环境微生物进入装置内部。
(2)培养装置底部设有的小孔可以让海绵组织中的微生物及微生物生长所需的信号分子扩散到培养基中,满足微生物对生长因子的需求,从而使部分难培养的微生物获得纯培养。
(3)针对海水环境中,水流对培养装置的作用,装置外部壁有倒刺,倒刺可以加强培养装置在海绵组织中的固着,防止培养装置从海绵组织中掉落。
(4)装置构造简单,使用操作方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海绵共附生微生物培养及分离装置,利用装置底部与海绵组织直接接触的孔以及倒刺作用,能够让海绵组织中的共附生微生物扩散到琼脂培养基中,同时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生长因子也可扩散进入,满足微生物间的信息交流,将难培养微生物转化为可培养微生物,最终实现海绵体内共附生未培养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培养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具体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未经宁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6780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牛大力酒的过滤装置
- 下一篇:用于生物检测的生化培养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