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解锁装置及汽车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066227.5 | 申请日: | 2017-0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853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2 | 
| 发明(设计)人: | 初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25/23 | 分类号: | B60R25/23;B60R25/25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5 | 代理人: | 李小波,黄健 |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解锁 装置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解锁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车辆的车身指车辆整体,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上的车窗、车门等组件。为了避免车内财物或者车辆丢失,车辆上通常设置有车门锁,在车门锁处于锁闭状态时,车辆外的人员无法进入车内;车门锁配有车钥匙,车钥匙通常由用户随身携带。当用户忘记携带车钥匙,或者车钥匙找不着时,用户无法打开车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解锁装置及汽车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当用户忘记携带车钥匙,或者车钥匙找不着时,用户无法打开车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解锁装置,包括安装在车辆车身外侧面上的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解锁组件,所述解锁组件用于供用户输入密码和/或采集用户的生物特征信息,所述解锁组件还用于与车辆的控制系统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用于与所述车身连接的安装板以及与所述安装板铰接的护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护板之间形成安装所述解锁组件的安装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板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车身卡接的第一卡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护板的第一侧通过至少两个铰链与所述安装板铰接,所述护板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与所述安装板卡接。
进一步地,所述车身的车门窗框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安装板的第一安装区域,所述护板为B柱外饰板。
进一步地,所述车身上设有用于安装车辆号码牌的第二安装区域,所述壳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区域,以使所述车辆号码牌能够覆盖所述解锁组件置。
进一步地,所述解锁组件包括键盘,所述键盘用于供用户输入密码。
进一步地,所述解锁组件包括触摸屏,所述触摸屏用于供用户输入密码或者采集用户的指纹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解锁组件包括:摄像装置,所述摄像装置用于采集用户的脸像信息、皮肤信息和/或虹膜信息。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底盘及车身,所述底盘用于支撑、安装所述车身,所述车身上设置有解锁装置,所述解锁装置为前述任一项所述的解锁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车辆的解锁装置及汽车,通过设置在车身的外侧面上的解锁装置,所述解锁装置中的解锁组件用于供用户输入密码或者采集用户的生物特征信息,所述解锁组件与车辆的控制系统连接,以在用户无法通过车钥匙打开车门时,通过输入密码或者自身的生物特征信息打开车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解锁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解锁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解锁装置设置在车门窗框上,护板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解锁装置设置在车门窗框上,护板关闭时的示意图。
其中,100-壳体;110-安装板;120-护板;121-铰链;200-解锁组件;210-键盘;220-触摸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解锁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解锁装置,包括设置在车身的外侧面上的壳体100,壳体100上设置有解锁组件200,解锁组件200用于供用户输入密码或者采集用户的生物特征信息,解锁组件200还用于与车辆的控制系统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662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