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油烟分离排风机构的炉灶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61176.7 | 申请日: | 2017-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883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2 |
发明(设计)人: | 黄淮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淮亮 |
主分类号: | F24C3/00 | 分类号: | F24C3/00;F24C15/20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知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3277 | 代理人: | 施春宜 |
地址: | 312400 浙江省绍兴市嵊***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油烟 分离 风机 炉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油烟分离排风机构的炉灶,属于厨用电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油烟机、集成灶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排风机构将食物加工中产生的油烟抽吸出厨房进行排放,以避免这些油烟在厨房中汇集。在抽排风的过程中,结合图1,油烟中的油渍通过进气口A进入排风机构,在风机B的转动过程中,油渍随着烟气经风机B的叶轮进入排风机构中,随后在风机B的后方,烟气经排气口C排出,油渍则顺着排风机构的侧壁汇流入油槽D中,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烟气还是油渍都会经过风机B的风轮,长期使用下来,必然会有一部分油渍滞留在叶轮上,随着油渍在叶轮上的逐渐积累,叶轮的通风量以及有效功率会逐渐降低,不仅影响抽排风效果,还会造成清洁的困难。
基于此,做出本申请。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集成灶、油烟机等炉灶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可实现油烟分离、避免油渍在排风机构上积累的具有油烟分离排风机构的炉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具有油烟分离排风机构的炉灶,包括灶台、灶壁、进气板、罩板和排风机构,灶壁位于灶台后方,罩板位于灶壁顶部,进气板安装在灶壁上,所述的排风机构位于灶壁与罩板所形成的空腔内,包括风机、导板、气流通道和送风孔,送风孔与风机对应设置,风机位于导板上方,导板为弧形结构,并罩盖在灶壁后方,气流通道倾斜向下设置,且其一端与进气板的进气孔连通,另一端贯穿导板并与灶壁和罩板所形成的空腔连通。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
所述的送风孔位于罩板上。更优选的,所述的罩板包括顶板和侧板,送风孔位于顶板和/或侧板上。罩板位于风机的上方,送风孔主要是为风机提供风源,送风孔位于顶板上时,其所提供的风以竖直向下的方向直接灌入,风机转动,这些风随着风机叶轮转动被带入灶壁和罩板所形成的空腔中;送风孔位于侧板上时,其所提供的风以水平或侧向的方式灌入,风机转动,带动风进入灶壁和罩板之间的空腔,两种方式均可实现风的灌入。
所述的导板是由灶壁上某一部位向后、向下延伸形成的弧形板,始端和终端均位于灶壁上。风机启动时,带动气流随之转动,弧形结构的导板使气流沿着其表面滑移,在滑移过程中使空腔中形成负压,而与空腔连通的气流通道另一端通过进气板的进气孔与操作环境连通,在负压作用下,操作环境中的油烟顺着进气孔进入气流通道,在倾斜设置的气流通道中,油渍逐渐沉积在气流通道上,并顺着气流通道滴落在油槽中,烟气则直接进入空腔,并由排气管道排出;整个过程中,烟气不会与风机接触,因此,避免了烟气、油渍对风机造成的污染。更优选的,所述的导板由上导板和下导板构成,上导板位于气流通道上方,下导板位于气流通道下方,两者连接处即为气流通道与空腔连通处,该处形成连通口。气流通道上下两侧的作用不同,上导板主要起到疏导空气、形成负压的作用,下导板在疏导空气的同时,还会引导油渍等杂质,因此,下导板相对上导板而言更容易被污染,需要频繁的拆卸和清洗,上导板、下导板的分体设置,方便了安装和拆卸。
所述的气流通道活动安装在灶壁后方,气流通道在油烟处理过程中最容易被污染,为方便清洗,活动安装方式,有利于频繁拆卸和清洗。
附图说明
图1为常规排风机构原理图;
图2为本申请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的正面图;
图4为图3中A-A方向剖面图。
其中标号:1.灶台;2. 灶壁;3. 进气板;31. 进气孔;4. 罩板;41. 顶板;42. 侧板;5. 排风机构;51. 风机;52. 上导板;53. 气流通道;54. 下导板;55. 送风孔;5a. 空腔;5b. 连通口;6. 排风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具有油烟分离排风机构的炉灶,结合图2、图3和图4,包括灶台1、灶壁2、进气板3、罩板4和排风机构5,灶壁2位于灶台1后方,罩板4位于灶壁2顶部,进气板3安装在灶壁2上,排风机构5位于灶壁2与罩板4所形成的空腔5a内,包括风机51、导板、气流通道53和送风孔55,送风孔55与风机51对应设置,风机51位于导板上方,导板为弧形结构,并罩盖在灶壁2后方,气流通道53倾斜向下设置,且其一端与进气板3的进气孔31连通,另一端贯穿导板并与灶壁2和罩板4所形成的空腔5a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淮亮,未经黄淮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611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