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儿童推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60770.4 | 申请日: | 2017-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152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7 |
发明(设计)人: | 顾小聪;张金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B7/06 | 分类号: | B62B7/06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汪青 |
地址: | 21533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儿童 推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儿童推车。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儿童推车,包括具有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的推车车架、设置在推车车架底部的前轮组件和后轮组件、用于将推车车架锁定于展开状态下的锁定机构、能够可拆卸地嫁接在推车车架上的座兜组件。为方便儿童推车的包装、运输及储存,儿童推车一般均可折叠,因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可方便地在折叠操作是设计者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使该类推车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的儿童推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是:
一种儿童推车,包括具有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的推车车架、用于将推车车架锁定于展开状态的锁定机构,推车车架包括位于推车两侧的侧支架,侧支架包括下部安装有前轮组件的前支架、下部安装有后轮组件的后支架、推杆以及坐杆,
后支架包括有相转动连接的上支架和下支架,后轮组件设于下支架的下端部,上支架分别与前支架的上端部和推杆的下端部转动连接;
侧支架还包括第一摆杆、第二摆杆、第三摆杆,坐杆与上支架转动连接,第一摆杆的两端部分别与推杆和坐杆转动连接,第二摆杆的两端部分别与前支架、坐杆的前部转动连接,第三摆杆的两端部分别与坐杆的后部和下支架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相转动连接的二个部件之间的转动轴心线相平行设置,且均沿着推车的左右方向水平延伸,展开状态下,前支架与第二摆杆之间的转动轴心线位于前支架与上支架之间的转动轴心线的前下方,推杆与第一摆杆之间的转动轴心线位于推杆与上支架之间的转动轴心线的后上方,坐杆与上支架之间的转动轴心线位于坐杆与第二摆杆、坐杆与第三摆杆之间的转轴线之间;下支架与上支架之间的转动轴心线位于下支架与第三摆杆之间的转动轴心线的上方,并位于坐杆与上支架之间的转动轴心线下方。
进一步地,上支架具有相交的第一杆和第二杆,第一杆的两端分别与前支架的上端部和推杆的下端部转动连接,第二杆分别与坐杆、下支架转动连接。
优选地,上支架为T形,第一杆和第二杆之间的夹角为80~90°。在一个具体且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杆和第二杆之间的夹角约90°,即二者是相垂直的。
优选地,上支架分别通过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与前支架和推杆转动连接,第一摆杆分别通过第三转轴、第四转轴与推杆和坐杆转动连接,第二摆杆分别通过第五转轴、第六转轴与前支架和坐杆转动连接,第三摆杆分别通过第七转轴、第八转轴与坐杆和下支架转动连接,上支架分别通过第九转轴、第十转轴与下支架和坐杆转动连接,车架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五转轴、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三转轴由前下方至后上方依次设置,第六转轴、第四转轴、第十转轴、第七转轴由前往后依次设置,第十转轴位于第九转轴的前上方,第八转轴位于第九转轴的后下方。
优选地,第一摆杆、坐杆、第二摆杆、前支架、上支架以及推杆之间形成两个三角形结构。
优选地,推杆包括有相转动或滑动连接的上推杆和下推杆,下推杆分别与上支架和坐杆转动连接。
优选地,上推杆的下端部与下推杆的上端部通过转轴相转动连接。
优选地,上支架的下端部和下支架的上端部分别形成有第一连接耳、第二连接耳,第一连接耳、第二连接耳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当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上支架的下端面与下支架的上端面相抵触,阻止下支架相对于上支架向下转动。
进一步地,推车车架处于折叠状态时,前支架和推杆分别位于上支架的相对两侧,下支架位于上支架与推杆之间。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推车结构新颖,折叠后的车架的各部件贴合较好,相互间的空隙较小,折叠后的车架体积小,可自立,便于携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推车折叠过程中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推车处于折叠状态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未经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607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