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转向器总成固定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060440.5 | 申请日: | 2017-0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946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 发明(设计)人: | 袁智明;牛营凯;柴博;王涛;贾伟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3/00 | 分类号: | B62D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刘路尧,逄京喜 |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器 总成 固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向器总成的安装固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向器总成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在轻卡转向系统中,转向器总成一般直接用螺栓固定在车架侧面,装配时先用一只手将虎口扳手卡住车架一侧端螺母,另一只手在车架另一侧用气枪打紧螺栓,该装配方式操作工艺复杂,特别是在车架内侧空间紧凑时操作不便,易造成螺母定扭时扭矩达不到要求,转向器固定螺栓有松动隐患,影响车辆行驶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的转向器总成安装时,螺母定扭操作不方便,易造成螺母定扭时扭矩达不到要求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向器总成固定结构,包括转向器总成和车架,所述转向器总成上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车架上与所述安装孔对应的设有多个过孔;还包括一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安装在所述车架背向所述转向器总成的一侧,所述固定支架上固定有多个凸焊螺母,各所述凸焊螺母与所述过孔一一对应。
优选地,所述固定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均为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车架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为T型结构,包括顶边和底边,所述顶边的一端与车架可拆卸的连接,所述凸焊螺母设在所述顶边的另一端;所述底边的一侧向外延伸有一线束固定台,所述线束固定台上固定有安装螺母。
优选地,所述顶边的顶端向上延伸有一背向所述车架一侧弯折的第一弧形面,所述底边的底端向下延伸有一背向所述车架一侧弯折的第二弧形面;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的外端面分别与车架的上下两侧平面接触限位。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架为T型结构,包括横边和竖边,所述凸焊螺母设在所述竖边上,所述横边上设有一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与一过孔相对应;在所述横边和所述竖边的连接处设有一安装凸台,所述安装凸台与车架可拆卸的连接。
优选地,在所述车架上还设有一限位孔;所述竖边远离横边的一侧设有一向所述限位孔方向弯折的钩状部,所述钩状部横向的勾住所述限位孔。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本方案通过采用支架顶替传统的安装形式,将支架预先固定在车架上,并在支架上固定凸焊螺母作为转向器总成的固定部,采用螺栓安装时,凸焊螺母固定不动,由此安装时只需要旋转螺栓即可,螺母处不需要进行紧固定扭,由此方便了转向器总成的安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中转向器总成与车架装配后的正向结构示意图。
图2为转向器总成与车架装配后的背向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图中:1-转向器总成2-车架3-第一支架31-线束固定台32-第一弧形面33-第二弧形面4-第二支架41-定位孔42-安装凸台43-钩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参见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向器总成固定结构,包括转向器总成1和车架2,在转向器总成1上设有多个安装孔,在车架2上与安装孔对应的设有多个过孔,通过螺栓与螺母的配合实现转向器总成1和车架2的连接;
为了便于螺栓与螺母的配合,本方案中,如图2所示,在车架2背向转向器总成1的一侧还安装有一固定支架,其中,固定支架上固定有多个凸焊螺母,凸焊螺母顶替传统螺母的作用,各凸焊螺母与过孔一一对应。螺栓依次穿过转向器总成和车架后与凸焊螺母配合,实现二者的连接。
本方案通过采用支架顶替传统的安装形式,将支架预先固定在车架上,并在支架上固定凸焊螺母作为转向器总成的固定部,采用螺栓安装时,凸焊螺母固定不动,由此安装时只需要旋转螺栓即可,螺母处不需要进行紧固定扭,由此方便了转向器总成的安装。
为了方便安装以及节省材料,本方案中固定支架采用分体式结构,其具体包括第一支架3和第二支架4,第一支架3和第二支架4均为可拆卸的安装在车架2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604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