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起吊装置用螺栓式连接件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58856.3 | 申请日: | 2017-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957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崔海龙;侯宏伟;李季佩;邱绍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B66C1/12 | 分类号: | B66C1/12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上嘉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25 | 代理人: | 王伟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起吊 装置 螺栓 连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尤其适用于装配式建筑领域中的构件吊装技术。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就是将建筑物的构件预先在工厂生产,生产完成以后利用运输车将构件拉至施工现场进行组装。
在此过程中,构件经历了从模台吊装至工厂内的构件堆放场,从工厂内的构件堆放场吊装至运输车,从运输车吊装至施工现场内的构件堆放场,从施工现场内的构件堆放场吊装至构件所在楼层位置。保守估计,构件从生产到安装就位整个过程需要经历4次吊装,而一个构件至少有2个起吊吊点,一次起吊过程又需要经过装与卸2个操作步骤。细致算来,装配式建筑中构件与起吊装置拆连所需的时间绝对是不可忽略的,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建筑工期。
起吊装置与构件连接的安全性也是吊装过程中考虑的重要因素,如果起吊装置与构件连接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构件在吊装过程中就容易发生脱落现象,造成人员伤亡。因此提供一种既能保障构件起吊过程的安全性,又能够便于工人操作的起吊装置与构件的连接件将有利与推动装配式建筑在我国更好更快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起吊装置用螺栓式连接件,在满足安全性能的前提下,简化构件起吊过程中的挂钩与卸钩的步骤,方便吊装工人的操作过程,有利于降低吊装过程所需时间,提高作业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起吊装置用螺栓式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吊柄以及与吊柄配合的吊钉,所述吊钉通过半球形橡胶芯模预埋在构件内,所述吊钉包括预埋在构件内部的钉尾,部分预埋在构件内部的直杆部分和位于构件外的长条形头部,所述吊柄包括吊耳和中空的配合管,所述吊耳上部设有孔一,下部延伸有延长杆,所述延长杆的底部设有抵紧头,所述延长杆上设有外螺纹,所述配合管的内部靠上位置设有与延长杆配合的内螺纹通道,所述配合管的内部靠下位置设有止挡,所述止挡上设有与长条形头部配套的长形凹孔,所述止挡的上表面还设有与长条形头部配套的长形凹槽。
进一步的,长条形头部为椭球形,钉尾为扁圆形。
进一步的,所述长形凹孔的长度方向与长形凹槽的长度方向垂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如下:
1.抵紧头对吊钉的长条形头部起到上下的的约束作用,装置内部的凹槽限定了吊钉在径向面的位置,防止起吊过程中吊钉在左右晃动而造成构件脱落。构件的起吊过程可以有足够的安全保障。
2.在构件的起吊与拆卸过程中只需进行简单的旋转操作,实施起来简单便捷,可以有效地提高作业效率。
3.长条形头部为椭球形,便于起吊装置的固定,钉尾为扁圆形,便于吊钉在构件内的锚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吊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吊柄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各部件连接的示意图。
图4是起吊示意图。
图中标号:1吊柄、11吊耳、111孔一、112延长杆、113抵紧头、12配合管、121止挡、122长形凹孔、123长形凹槽、2吊钉、21钉尾、22直杆、23长条形头部、3构件、31半球形凹槽、4钢丝绳、5钢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同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如图1和图2、图3所示,一种起吊装置用螺栓式连接件,包括,吊柄1以及与吊柄配合的吊钉2,所述吊钉2通过半球形橡胶芯模预埋在构件3内,进而在构件3的起吊部位形成半球形凹槽31。所述吊钉2包括预埋在构件内部的钉尾21,部分预埋在构件内部的直杆22和位于构件外的长条形头部23,所述吊柄1包括吊耳11和中空的配合管12,所述吊耳11上部设有孔一111,所述孔一与钢丝绳4连接在一起,钢丝绳4另一端连接在起吊装置的钢梁5上,所述吊耳11的下部延伸有延长杆112,所述延长杆112的底部设有抵紧头113,所述延长杆112上设有外螺纹,所述配合管12的内部靠上位置设有与延长杆112配合的内螺纹通道,所述配合管12的内部靠下位置设有止挡121,所述止挡121上设有与长条形头部配套的长形凹孔122,所述止挡121的上表面还设有与长条形头部配套的长形凹槽123,所述长形凹孔122的长度方向与长形凹槽123的长度方向垂直。
所述长条形头部为椭球形,钉尾为扁圆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建筑大学,未经安徽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5885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