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翅片式换热管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56376.3 | 申请日: | 2017-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203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焦伟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市林源热交换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1/30 | 分类号: | F28F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翅片式换 热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管,特别是指一种新型翅片式换热管。
背景技术
随着制冷设备、锅炉及冶金等行业的发展,相应地对换热管的传热效率也越来越重视,现有技术的换热管有光管和翅片管等,翅片管通过在换热管管内或管外增加翅片以增加换热管与换热介质的接触面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换热管的换热效率,但在换热管管内设置翅片较为麻烦,而如果单在换热管外设置翅片则换热管的换热效率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目前中国专利CN202420270U公开了一种新型翅片式换热管,包括有管体以及设置在管体外壁的翅片,所述的管体内还设置有螺旋槽,且所述螺旋槽的深度为管体壁厚的1/3至1/2;该设计在具体生产时直接采用多层翅片堆叠后直接在翅片堆叠打孔进行生产,但实际使用中,由于为了保证密封性,其翅片之间呈挤压状,因此没有办法保证很好的空气接触面,因而换热效果的提高并不是非常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位面积内换热效果好,同时装配方便,生产简单的新型翅片式换热管。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翅片式换热管,包括管体、翅片一和翅片二,所述翅片一为竖直且上窄下宽的片状结构,所述翅片一与管体焊接,所述翅片二包括竖直 主翅片和水平副翅片若干,所述水平副翅片自上而下横面积逐渐增大,所述翅片二与管体之间为可拆式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翅片一和翅片二之间彼此相邻。
作为优选,所述翅片一的高度高于翅片二的高度。
作为优选,所述管体的表面还设有用于增大换热接触面积的凹陷面。
作为优选,所述的凹陷面位于翅片一与管体的连接处。
作为优选,所述的可拆式连接是指卡接。
作为优选,所述翅片一与竖直主翅片之间的间距为3-5厘米。
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充分利用了多翅片增加空气接触面同时保证了空气流通的效果,并且这样的设计仍可以便于铸造,将翅片二和翅片一分体式铸造再分别通过卡接和焊接的方式与管体连接,这样的设计不仅生产方便、换热效果好,并且装配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新型翅片式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1、管体,2、翅片一,3、翅片二,31、竖直主翅片,32、水平副翅片,4、凹陷面。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翅片式换热管,包括管体1、翅片一2和翅片二3,所述翅片一2为竖直且上窄下宽的片状结构,所述翅片一2与管体1焊接,所述翅片二3包括竖直主翅片31和水平副翅片32若干,所 述水平副翅片32自上而下横面积逐渐增大,所述翅片二3与管体1之间为可拆式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翅片一2和翅片二3之间彼此相邻。
作为优选,所述翅片一2的高度高于翅片二3的高度。
作为优选,所述管体1的表面还设有用于增大换热接触面积的凹陷面4。
作为优选,所述的凹陷面4位于翅片一2与管体1的连接处。
作为优选,所述的可拆式连接是指卡接。
作为优选,所述翅片一2与竖直主翅片31之间的间距为3-5厘米。
本实用新型通过充分利用了多翅片增加空气接触面同时保证了空气流通的效果,并且这样的设计仍可以便于铸造,将翅片二和翅片一分体式铸造再分别通过卡接和焊接的方式与管体连接,这样的设计不仅生产方便、换热效果好,并且装配方便。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市林源热交换器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市林源热交换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563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