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减速扩散分离气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55814.4 | 申请日: | 2017-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978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董绍礼;陈士明;陈桂锁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景昊升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66 | 分类号: | F04D29/66;F04D29/00;F04D2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1599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速 扩散 分离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潜油机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速扩散分离气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潜油机组中用的气液分离装置分离效果在40%-80%较多,为提高气液分离效果,防止潜油泵叶轮、导壳气蚀及气锁,提高潜油泵的水利效率及使用寿命,开发一种减速扩散分离气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减速扩散分离气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减速扩散分离气结构,包括外壳体以及与所述外壳体的两端相连接的具有进液孔的吸入接头、具有出液孔及出气孔的分离接头,所述外壳体中自吸入接头侧到分离接头侧在主轴上同轴心安装有诱导轮以及分离转子,所述诱导轮具有螺旋叶片,所述分离转子具有分离叶片,所述外壳体的内壁上近吸入接头侧设有下衬筒、近分离接头侧设有与下衬筒相接的锥度衬筒,所述诱导轮的进口端螺旋叶片为锥度进口,所述分离转子的分离叶片的螺旋角在5°-10°度,所述分离转子的出口分离叶片与入口分离叶片的直径比为1.35-1.25。
所述吸入接头内有下轴瓦,所述下轴瓦内有下轴套,所述下轴套串主轴上;所述下轴套的两端分别有隔套一、隔套二串在主轴上,且隔套一由串在主轴上的上卡簧轴向固定;所述分离接头内有上轴瓦,所述上轴瓦内有上轴套,所述上轴套串在主轴上,所述上轴套的两端分别有隔套三、隔套四串在主轴上,且隔套四由串在主轴上的下卡簧轴向固定;所述主轴上安装有键。
所述外壳体的外径范围在Φ86mm-Φ219mm之间。
本实用新型在气液层流进入分离转子后,可以通过分离转子出口过流大于进口过流实现介质流速逐渐降低,在分离转子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下,气体推动液体的力由入口向出口越小,使锥度衬筒内壁液体厚度减小,气体与液体分离效果越好。
本实用新型适应于潜油泵机组中,通过下接潜油保护器,上接潜油泵,适应井液含气液比<25%,气体分离效果达到90%,可以有效地提高潜油泵的水利效率及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减速扩散分离气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分离接头侧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吸入接头侧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吸入接头 2、下轴瓦 3、下卡簧 4、隔套一 5、下轴套 6、隔套二 7、外壳体 8、下衬筒 9、诱导轮 10、分离转子 11、锥度衬筒 12、隔套三 13、上轴套 14、上轴瓦 15、分离接头 16、隔套四 17、上卡簧 18、主轴 19、出液孔 20、出气孔 21、进液孔 22、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和优势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列的实施例。
如图1-3所示,一种减速扩散分离气结构,包括吸入接头1、下轴瓦2、下卡簧3、隔套一4、下轴套5、隔套二6、外壳体7、下衬筒8、具有螺旋诱导叶片的诱导轮9、具有分离叶片的分离转子10、锥度衬筒11、隔套三12、上轴套13、上轴瓦14、分离接头15、隔套四16、上卡簧17、主轴18、出液孔19、出气孔20、进液孔21、键22;其中,吸入接头1套有下轴瓦2,且有进液孔21;分离接头15套有上轴瓦14,且有出液孔19和出气孔20;主轴18串有上卡簧17、键22、隔套四16、上轴套13、隔套三12、分离转子10、诱导轮9、隔套二6、下轴套5、隔套一4、下卡簧3;外壳体7内套有分离接头15、锥度衬筒11、下衬筒8、吸入接头1;本实用新型适应于潜油泵机组中,外壳体7外径范围在Φ86mm--Φ219mm之间。
其中,所述诱导轮9上的螺旋叶片的进口端叶片为锥度进口,具体为自吸入接头侧向分离接头侧直径逐渐增加,而使诱导轮9与下衬筒8的距离呈逐渐缩小的趋势,形成大入口面积,这样可以增大入口面积减小气蚀及冲击。
其中,所述外壳体7内设有下衬筒8和锥度衬筒11,具体的,所述锥度衬筒11的内壁面为锥度面,且是自吸入接头侧向分离接头侧呈扩口状的趋势设置,这样可以防止气蚀和砂对外壳体7的破坏,防止外壳体7击穿和掉井。
其中,所述分离转子10叶片螺旋角β在5°-10°范围,保证气体和液体由进口A向出口B过渡分离,减少分离转子10的功率负载,以及分离转子10的震动,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景昊升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景昊升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558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