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环保加工秸秆纤维素的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54484.7 | 申请日: | 2017-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183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杨太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太松 |
主分类号: | D21B1/02 | 分类号: | D21B1/02;D21B1/06;D21C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5700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保 加工 秸秆 纤维素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秸秆浆的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环保加工秸秆纤维素的设备。
背景技术
生物质能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之一,它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居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第四位,其开发和利用既可以补充常规能源的短缺,又具有重大的环境效益。因此,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生物质能的资源主要来自于农、林、牧领域,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林木副产品、牲畜粪便。我国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仅农作物秸秆的年产量就有7亿吨以上,折合标准煤约3.5亿吨。农作物秸秆主要是纤维性废弃物,主要包括谷类作物秸秆如稻秸、豆秸、玉米秸等;豆类秸秆如大豆、绿豆等;薯类作物秸秆如甘薯藤、马铃薯藤、红薯藤等;棉花秸秆;油料作物秸秆如花生秆、油菜秆、芝麻秆等。
目前,农作物秸秆除作为还田、养畜、秸秆代木、食用菌生产、秸秆制沼气、秸秆炭化外,大部分都被焚烧掉,然而,由于秸秆燃烧的不充分产生大量的CO和烟尘,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逐渐的将秸秆制成瓦楞纸、卫生纸和复合板等,但现有的装置不仅需要大量的资源做支撑,而且还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保加工秸秆纤维素的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环保加工秸秆纤维素的设备,包括干燥室、碾碎室和蒸煮室,所述干燥室的上端面安装有第一转动机,所述第一转动机的下表面通过转动机构连接有第一搅拌轴,所述第一搅拌轴上焊接有第一搅拌叶,所述干燥室的一侧开设有进料口,所述干燥室的一侧固定有控制器,所述干燥室的内壁设有加热层,所述碾碎室安装在干燥室的另一侧,所述碾碎室与干燥室之间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上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碾碎室的上表面安装有第二转动机,所述第二转动机的下表面通过转动机构连接有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的下表面固定有挤压板,所述蒸煮室安装在碾碎室的一侧,所述控制器分别与第一转动机、加热层、第一阀门、第二转动机和电动伸缩杆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蒸煮室与碾碎室之间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上设有第二阀门。
优选的,所述蒸煮室的上表面安装有第三转动机,所述第三转动机的下表面通过转动机构连接有第二搅拌轴,所述第二搅拌轴上焊接有第二搅拌叶,所述蒸煮室的一侧安装有导气管,所述蒸煮室的正面设有观察窗,所述蒸煮室的底部安装有排料管,所述排料管上设有电磁阀,所述第三转动机、电磁阀和第二阀门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蒸煮室的底部设计为弧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导气管与外部蒸汽生产设备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此环保加工秸秆纤维素的设备通过干燥室对秸秆进行干燥处理,便于在碾碎室中进行碾碎,从而增大接触面积,在蒸煮室内,对碾碎的秸秆进行软化处理,继而得到产品,并且在整个装置中,仅用了水蒸气对其进行蒸煮处理,既没有浪费资源,有没有对环境造成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干燥室;2-进料口;3-控制器;4-第一转动机;5-第一搅拌轴;6-加热层;7-第一搅拌叶;8-第一通孔;9-第一阀门;10-碾碎室;11-第二转动机;12-电动伸缩杆;13-挤压板;14-蒸煮室;15-第三转动机;16-第二搅拌轴;17-第二搅拌叶;18-导气管;19-观察窗;20-电磁阀;21-排料管;22-第二通孔;23-第二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太松,未经杨太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544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