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车用蓄电瓶智能增容盒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48941.1 | 申请日: | 2017-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517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石和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和平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2/12;H01M10/615;H01M10/625;H01M10/637;H01M10/6571;H01M10/658;H01M10/6554 |
代理公司: | 北京鑫浩联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80 | 代理人: | 吕爱萍,李荷香 |
地址: | 45435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车 电瓶 智能 增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配套相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通过保温和控温来增大电池容量的的电动车用蓄电瓶智能增容盒。
背景技术
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国家大力推行绿色交通工具,电动车俩越来越普及。现在的电动车辆大多还是采用蓄电瓶,本身蓄电瓶的容量现在就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在现阶段电动车蓄电瓶的容量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这就进一步影响了电动车的续航里程。
无论是充电还是放电过程的环境温度都会影响蓄电瓶的容量,特别是在严寒的季节,蓄电瓶的容量要比正常季节减少40-50%,严重影响电动车的续航里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曾采用包括保温板的保温防寒措施,效果不佳;还有采用加热保温密封方式的,但由于没有很好的加热防爆措施,蓄电瓶受热后其内部由化学反应产生的氢氧气体无法排放,当温度和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自燃引起爆炸,带来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电动车蓄电瓶由于受环境温度影响容量大幅下降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电动车用蓄电瓶智能增容盒,通过增设保温控温措施和排气装置,使得蓄电瓶的容量一直保持在正常水平,而且避免了由于蓄电瓶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氢氧气体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动车用蓄电瓶智能增容盒,包括盛装蓄电瓶的盒体,在盒体的内壁上设有与盒体连接的保温层,在所述盒体的底部设有设有第一加热件,在所述保温层的侧壁上固定设置有感测盒体内蓄电瓶周围环境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在蓄电瓶的外壁上固定设有感测蓄电瓶本身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电动车用蓄电池智能增容盒还包括一个温度控制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把感测到的温度信号传输给所述温度控制器,所述温度控制器通过接触器与第一加热件蓄电瓶充电端子电性连接;在蓄电瓶的排气孔处还设有排气装置。
进一步改进,在盒体内围绕蓄电瓶的侧壁周围设有第二加热件,该第二加热件通过接触器与所述温度控制器电性连接。
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上设有隔离层,所述隔离层把第二温度传感器与蓄电瓶周围的环境隔离开。
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盒体的开口处设有与盒体形成可拆卸连接的盖板,且在盖板与盒体的接触处设有密封件,所述盖板用于密封盒体并把蓄电池和盒体紧固在一起。
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气装置为设置在蓄电瓶排气孔处的气管,在所述盖板上设有通孔,在所述通孔处设有单向排气阀,所述气管的一端与蓄电瓶排气孔连接,另一端与单向排气阀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车用蓄电瓶智能增容盒,通过把蓄电瓶装在一个带有保温层和加热、控温元件的盒体中,使得蓄电瓶周围的温度一直保持在正常温度,从而使得蓄电瓶的容量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
2.在蓄电瓶上设有排气装置,可以把蓄电瓶化学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氢氧气体及时的排出盒体中,避免安全隐患;
3.在蓄电瓶侧壁周围设有第二加热件,可以在蓄电池进行充电时通过调整蓄电瓶周围的温度来调整蓄电瓶本身的温度;
4.在与蓄电瓶侧壁接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上设有隔离层,可以使得第二温度传感器免受盒体内环境温度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动车用蓄电瓶智能增容盒具有有效保护蓄电瓶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从而使得蓄电瓶的容量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而且消除了安全隐患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动车用蓄电瓶智能增容盒的俯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动车用蓄电瓶智能增容盒的侧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种电动车用蓄电瓶智能增容盒的电气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和平,未经石和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489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