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金属器件在热处理过程中的跟踪管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46170.2 | 申请日: | 2017-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413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03 |
发明(设计)人: | 何赛灵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优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31 | 代理人: | 滕诣迪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苏州市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器件 热处理 过程 中的 跟踪 管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器件(如模具)热处理过程中的跟踪管理技术,具体是一种由标记及OCR识别技术,流水线自动化管理技术等多种技术构成的热处理加工线上的金属器件跟踪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达到标准的硬度,金属器件(以下以金属模具为例)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淬火和退火的热处理加工。大批量的金属模具在进行热处理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混淆的状况,需要对其进行标记方便识别。目前,在产品跟踪技术领域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为RFID,即射频识别技术。使用时在产品上贴上电子标签,即可用RFID读写装置对产品的信息进行提取或处理。
由于模具热处理需要在高达1200度的高温中进行,RFID所使用的电子标签会融化失效。因此无法在热处理加工线上使用RFID技术。目前,所采用的跟踪识别方式是人工记录模具的重量、尺寸等信息,并且对其进行拍照记录。待热处理完后根据记录的信息对模具进行辨认。为了减少工作量以及出错率,需要结合相关标志技术,设计一种能够自动化精确识别模具的识别系统。
另外,在模具的热处理过后,需要测量记录各个模具的参数如硬度以检测是否达标,还需要在识别系统中设计能够录入、同步更新模具各种信息的信息跟踪管理模块。
作为具体实施例子,我们可以使用激光打标的方式对模具进行标记,也可以使用高温固化材料进行标记。
实用新型内容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进行多次淬火和退货的热处理加工过程中,金属模具容易混淆的状况,以及人工识别热处理过程中不便的现状,提供一个能够自动标记、记录器件信息,并且进行识别匹配的物流跟踪管理系统,解决现有人工操作繁琐、易出错等问题,使应用更加智能化。
2、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金属器件在热处理过程中的跟踪管理系统,包括:标记装置、图像采集装置、信息处理器、控制器、称重装置;标记装置、图像采集装置、称重装置分别与控制器相连,控制器与信息处理器相连;标记装置标记金属器件传输至控制器,图像采集装置对金属器件进行图像采集将图像信息传输至控制器,称重装置将称重数据传输至控制器,在控制器中的标记信息、图像信息、称重数据与信息存储器中的信息分别比较识别金属器件,所述的称重装置和图像采集装置位于流水线上。
更进一步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输入和显示装置与信息处理器相连。
更进一步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入和显示装置连接硬度检测装置。
更进一步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图像采集装置为摄像头。
更进一步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标记装置为激光打标装置或高温固化材料标记装置。
更进一步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信息处理器为单片机。
更进一步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控制器为PLC控制器。
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金属器件在热处理过程中的跟踪管理系统,在模具热处理流水线上安装跟踪管理系统,实现模具的自动化识别与管理。
(2)本实用新型利用摄像头提取模具照片,在跟踪管理系统中识别,省去了人工操作的环节,减少了识别的工作量,也降低了识别的出错率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3)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的硬度,生产日期等附加信息可以通过输入设备存储到跟踪管理系统中,方便查看。
(4)本实用新型进行模具标记时还可用激光在工件上打上一定深度的标记,该标记不会破坏模具的结构,而且在退火和淬火等高温处理过程中都不会消失;利用激光打标可以实现精确自动化打标,标记内容可以是编号、条码甚至是二维码。标记为条码或二维码时可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设备识别。可以随时随地的查看模具信息,使系统更加智能化,方便生产线上的工人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逻辑结构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像采集装置1、流水线2、称重装置3、标记装置4、控制器5、信息处理器6、显示和输入设备7、硬度采集装置8、信息存储器9、跟踪管理器10,热处理系统11、热处理后模具12,打标后待处理模具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优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优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461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后侧围内板组件
- 下一篇:一种用于汽车的前围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