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垃圾焚烧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44135.7 | 申请日: | 2017-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301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2 |
发明(设计)人: | 曹文波;张文锐;魏凌敏;舒志强;唐武才;李启仁;李文龙;郎志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未名鼎和环保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G5/14 | 分类号: | F23G5/14;F23G5/44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19 | 代理人: | 屈科辉,傅磊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垃圾 焚烧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垃圾焚烧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垃圾处理问题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填埋和焚烧两种方式,采用填埋式处理垃圾会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现在这种方式已逐渐被淘汰;采用焚烧的方式进行垃圾处理,不仅能够回收利用焚烧产生的热量,还能够对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性烟气进行过滤处理,避免污染环境与空气。
在申请人之前申请的专利中,申请号:201620218250.7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垃圾焚烧处理的设备,包括外壳体、内壳体、多个出料机构、驱动机构;内壳体置于外壳体的内侧,内壳体内部设有燃烧腔,外壳体的底部并排设有多个储渣腔,多个储渣腔均与燃烧腔连通,各储渣腔的底壁上均设有两个出渣口,各储渣腔内均安装有出料机构;出料机构包括安装架、转动轴、两个叶片,转动轴水平设置,转动轴转动安装在安装架上,两个叶片均成螺旋状安装在转动轴上,两个叶片沿转动轴的长度方向依次分布,两个叶片的旋向相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转动轴转动。申请人在使用时,由于垃圾中仅在内壳体中燃烧,燃烧不充分,且不能够进行尾气处理,有待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垃圾焚烧处理系统,效果好。
一种用于垃圾焚烧处理系统,包括外炉体、吸风机、内炉体、吸气管、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支撑轴、叶片、驱动单元;
外炉体上设有排气孔;吸风机与排气孔连接;
内炉体置于外炉体的内侧,内炉体和外炉体之间形成缓存空间,内炉体内设有第一燃烧腔、第二燃烧腔、缓冲腔,内炉体上设有用于连接第一燃烧腔和第二燃烧腔的连接孔及与缓冲腔连接的出气孔,出气孔、排气孔均与缓存空间连接;
吸气管置于第一燃烧腔的内侧,吸气管沿竖直方向布置,吸气管上设有吸气孔,吸气管通过第一连接管与第二燃烧腔连接;
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第二燃烧腔连接,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与缓冲腔连接;
支撑轴水平转动安装在外炉体、内炉体上;叶片置于连接孔的内侧,叶片成螺旋状分布,叶片的第一端置于第一燃烧腔内,叶片的第二端置于第二燃烧腔内,叶片与支撑轴连接;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支撑轴转动。
优选的,叶片的螺距自第一燃烧腔向第二燃烧腔的方向逐渐增大。
优选的,叶片具有推进面,推进面上设有多个凸起,凸起的直径为1-5mm。
优选的,还包括箱体、多个管道,多个管道均置于箱体内,多个管道依次分布,多个管道依次连接,管道成螺旋状分布,其中,第一个管道与吸风机连接,最后一个管道与外界连接。
优选的,管道成螺旋状布置。
优选的,管道的升角为30-70度。
优选的,还包括氧气罐、储气罐,氧气罐、储气罐均与箱体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如果让垃圾都在第一燃烧腔内燃烧,垃圾燃烧不充分,高温尾气中含有大量的可燃气体;故,先让垃圾在第一燃烧腔内进行初步燃烧,而后,利用叶片、驱动单元将已经经过初步燃烧的垃圾推动至第二燃烧腔内,让其在第二燃烧腔内充分燃烧,这样形成的高温尾气中基本没有可燃气体,没有有害气体;
第一燃烧腔内形成的气体中含有可燃气体,将这些气体送到第二燃烧腔内进行燃烧,也能够对第二燃烧腔内的垃圾进行助燃。
缓冲箱内气体经过出气孔进入缓存空间内,气体中的粉尘在缓存空间内沉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的结合;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参照图1: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垃圾焚烧处理系统,包括外炉体1、吸风机14、内炉体2、吸气管3、第一连接管4、第二连接管5、支撑轴6、叶片7、驱动单元8。
外炉体1上设有排气孔9;吸风机14与排气孔9连接。
内炉体2置于外炉体1的内侧,内炉体2和外炉体1之间形成缓存空间,内炉体2内设有第一燃烧腔、第二燃烧腔、缓冲腔,内炉体2上设有用于连接第一燃烧腔和第二燃烧腔的连接孔及与缓冲腔连接的出气孔,出气孔、排气孔9均与缓存空间连接。
吸气管3置于第一燃烧腔的内侧,吸气管3沿竖直方向布置,吸气管3上设有吸气孔,吸气管3通过第一连接管4与第二燃烧腔连接。
第二连接管5的一端与第二燃烧腔连接,第二连接管5的另一端与缓冲腔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未名鼎和环保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未名鼎和环保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441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吸水膨胀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下一篇:一种建筑砂浆增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