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排插母头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41861.3 | 申请日: | 2017-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015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莫思伟;倪乐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精莱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40 | 分类号: | H01R13/4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4218 | 代理人: | 易朝晖 |
地址: | 523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排插母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插接件,尤其涉及一种排插母头。
背景技术
接线端子就是用于实现电气连接的一种配件产品,工业上划分为连接器的范畴。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和工业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精确,接线端子的用量逐渐上涨。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接线端子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多,而且种类也越来越多。目前用得最广泛的除了PCB板端子外,还有五金端子,螺帽端子,弹簧端子等等。
试验端子是接线端子的一种,其两端设有测试插座,配用相应的测试端头就可以进行连接测试,测量电流时可不中断操作。以往的试验排插的母头上的端子接触点位置过于深入到基座的内部,咬合距离过短,使得其咬合力低,插接牢固度欠佳,导致测试稳定性低,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排针的插拔力和端子的咬合力更高、插接牢固度大大提高、使用寿命长、实用性强的排插母头。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排插母头,包括胶盖、基座、长端子和短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一条对称分布的第四梯形槽;所述长端子的一端成型有第一插针,所述第一插针的另一端成型有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的两侧均向上翻折成型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第一卡紧片,所述第一卡紧片的一侧均成型有第一接触片,所述第一接触片的另一端成型有第一辅助片;所述第一连接片的另一端两侧均翻折成型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第一定位片;所述短端子的一端成型有第二插针,所述第二插针的另一端两侧均向上翻折成型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第二定位片,所述第二插针的另一端成型有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的两侧均向上翻折成型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第二卡紧片,所述第二卡紧片的一侧成型有第二接触片,所述第二接触片的另一端成型有第二辅助片;所述胶盖设置在基座上。
优选地,所述基座的侧面开设有六个等距分布的第一矩形孔,所述第一矩形孔的另一端内侧上方成型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矩形孔的另一端外侧成型并贯通有第二矩形孔。
优选地,所述基座的侧面还开设有六个等距分布的第三矩形孔,所述第三矩形孔的另一端内侧上方成型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三矩形孔的另一端外侧成型并贯通有第四矩形孔。
优选地,所述长端子上的第一连接片、第一卡紧片、第一接触片、第一辅助片和第一定位片插入在基座上的第一矩形孔中;所述长端子上的第一辅助片的起始边与基座侧面的距离a为1.2~1.6毫米。
优选地,所述短端子上的第二连接片、第二卡紧片、第二接触片、第二辅助片和第二定位片插入在基座上的第三矩形孔中;所述短端子上的第二辅助片的起始边与基座侧面的距离b为1.2~1.6毫米且与a相等。
优选地,所述胶盖的两个卡扣分别卡入基座上的两个第四梯形槽中。
优选地,所述胶盖的两侧均成型有挡块,所述挡块的内侧开设有六条等距分布的定位槽;所述胶盖的内平面两端均成型有卡扣,所述胶盖的内平面两端还各成型有一个矩形孔,所述矩形孔位于卡扣的内侧;所述胶盖上还开设有圆孔。
优选地,所述胶盖两侧的定位槽中嵌入有长端子上的第一插针和短端子上的第二插针。
优选地,所述基座的下平面中心还成型有定位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以往的端子接触点位置过于深入到基座的内部,咬合距离过短。本实用新型将端子接触点位置设置在靠近基座的插孔出口处,并与插孔出口的距离设计成1.5毫米,提高了排针的插拔力和端子的咬合力,使得插接牢固度大大提高,延长了使用寿命,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基座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基座的结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基座的剖面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长端子的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长端子的结构右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短端子的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短端子的结构右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插入长端子和短端子后的结构剖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胶盖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精莱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精莱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418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效净化装置
- 下一篇:基于烧结烟气自催化的烟气循环脱硝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