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车用节能可分流动力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41516.X | 申请日: | 2017-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938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5 |
发明(设计)人: | 段晓岑;郭凯帆;杨芳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B60R16/033;B60L7/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节能 分流 动力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车用节能可分流动力装置,属于车用节能可分流动力设计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油价不断攀升,引爆了再次能源危机的议题,再加上由于温室效应等所造成的灾害频传,使得永续能源。绿色能源,或者低污染能源受到相当大的关注;因此油电混合车闯入了人们的视野,然而油电混合动力依旧有很多问题,例如:油电力驱动要达到相应的续航力,电池的容量需要相当大,那么电池的成本费用相当高,且电池的容量大,体积和质量也相对增大,更加不利于续航力的增加,再者空调系统利用的电压较低,需将电池电压降压后才能使用,降压过程浪费不少电力。
为此,设计一种新型车用节能可分流动力装置,将动力系统予以切割,将主动力用于供应车辆移动所需电力,副动力系统用来供应空调系统,控制系统所需电力,可大幅度降低所需电池的电量,进而降低主电机所占用车辆的体积和重量,提高主电池的使用寿命以及续航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车用节能可分流动力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新型车用节能可分流动力装置,包括:汽车主体、HV车载电池、电力传输线、电动伺服机、齿轮传动器、动力放大装置、汽油引擎、EESJ差速融合系统、能量转化器、刹车板、再生系统、吸气口、恒压装置、出气口、能量传输杆、低压电池,其特征在于:新型车用节能可分流动力装置的汽车主体中安装的刹车板连接再生系统,以此将刹车能量捕捉并收集起来,再生系统连接HV车载电池,将收集的能量传递给电池,为其充电,HV车载电池通过电力传输线连接电动伺服机,由HV车载电池产生电力后通过电力传输线传输至电动伺服器产生动力,电动伺服机下方连接齿轮传动器,齿轮传动器下方连接动力放大装置,当电动伺服机工作后将动力通过齿轮传动器传输至动力放大装置,由动力放大装置将能量供给车辆移动。汽油引擎连接能量转化器,以此将汽油机的动力能量转化为电能,能量转化器连接低压电池,以此为低压电池提供能源。低压电池连接恒压装置,恒压装置两端分别装有吸气口和出气口,通过低压电池为低耗能恒压通风装置提供低压电力,并由恒压装置两端的吸气口和出气口来共同调节车内环境。HV车载电池通过能量传输杆连接EESJ差速融合系统,由HV车载电池将能量通过能量传输杆输送至EESJ差速融合系统获得动能,同时,低压电池连接能量传输杆,能量传输杆连接EESJ差速融合系统,由低压电池将能量通过能量传输杆输送至EESJ差速融合系统获得动能,从而使得该系统可使车辆获得更纯粹的动力,两部引擎可以同时工作,也可以各自分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节约能源,降低对不可回收能源的依赖;装置质量轻,对车速影响小,有利于续航力的增加;两部引擎可分别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行驶过程中,可对电池充电,回收浪费能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新型车用节能可分流动力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车用节能可分流动力装置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中,1—汽车主体,2—HV车载电池,3—电力传输线,4—电动伺服机,5—齿轮传动器,6—动力放大装置,7—汽油引擎,8—EESJ差速融合系统,9—能量转化器,10—刹车板,11—再生系统,12—吸气口,13—恒压装置,14—出气口,15—能量传输杆,16—低压电池。
新型车用节能可分流动力装置的汽车主体1为此装置的基体。HV车载电池2可储存电能并提供电能。电力传输线3可对电能进行传输。电动伺服机4是在私服系统中控制其他元件工作的电动机。齿轮传动器5可传输动力。动力放大装置6可对动能进行放大作用。汽油引擎7可通过汽油机的工作获得能量。EESJ差速融合系统8获得纯粹动力,两部引擎可以同时工作,也可各自分工。能量转化器9可对能量之间进行转换。刹车板10可对车辆产生制动的能量。再生系统11将刹车时产生的能量捕捉起来存入车载电池中。吸气口12可通过通气来调整车内环境。恒压装置13减少耗电量。出气口14可通过通气来调整车内环境。能量传输杆15可对能量进行传输。低压电池16可对装置其他部件提供电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大学,未经郑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4151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燃气泄漏报警装置
- 下一篇:一种汽车发动机悬置软垫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