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大面积小负荷送风的冬夏两用送风口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039136.2 | 申请日: | 2017-01-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907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6 |
| 发明(设计)人: | 杨伟;郭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轩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F13/072 | 分类号: | F24F13/072 |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41109 | 代理人: | 王晓丽 |
| 地址: | 450044 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农业***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大面积 负荷 送风 两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风空调的局部构件,具体涉及一种送风口,特别是一种适用于大面积小负荷送风的冬夏两用送风口。
背景技术
送风口的作用是将空调系统处理过的空气送入室内,以某建筑物的大堂从天花板向下送风(顶送风)为例,对送风口的要求有两个方面。
一是送风距离,又叫送风射流射程。如果射程过短(如大堂高10m,送风口射程为7m),则射流(冷风或热风)未达到人体所在区域,起不到空调效果。如果射程过长(如大堂高10m,送风口射程为15m),则射流(冷风或热风)吹至人体所在区域时风速过大,造成吹风感,导致人体不适。
二是送风扩散范围,与送风距离相对应。送风扩散范围过大,则送风会扩散到不需要送风的地方,造成能量浪费。送风扩散范围过小,则送风会未覆盖整个送风区域,起不到空调效果。
送风距离与送风扩散范围这两个概念是相悖概念。送风距离大则送风扩散范围小,送风距离小则送风扩散范围大。也即,针对空调系统,选择合适送风距离与送风扩散范围的风口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现今的空调系统一般是冬夏两用系统,冬季送暖风,夏季送冷风。冬季送风是自上而下送暖风,周围空气是冷的。那么,送风射流会在浮力的作用下具有向上运动的趋势。所以射流较难送至地面,单扩散性较好,也即需要更大的送风距离及更小的送风扩散范围。与之相反,在夏季,送风同样自上而下送冷风,周围空气是热的。那么,送风射流会在浮力的作用下具有向下运动的趋势。所以射流较易送至地面,单扩散性较差。也即需要更小的送风距离及更大的送风扩散范围。这就要求送风口在冬夏两季具有的送风射程不同。
综上所述,风口最重要的两个参数是送风距离与送风扩散范围,并且要求一个风口具有两种不同的送风距离与送风扩散范围,冬季要求送风距离长与送风扩散范围小,夏季要求送风距离短与送风扩散范围大。
针对上述问题,送风距离与送风扩散范围可调的冬夏季两用送风口应运而生,现有的几种常见的送风射程可调风口:
1)实用新型名称为电动可调节风口的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01208882.X),见图1。该方 案中,风口通过风阀来调节送风射流长度。风阀全开,送风量最大,送风射程最大,阻力最小,可用于冬季工况,风阀关小,送风量最小,送风射程变小,阻力最大,可用于夏季工况。
2)实用新型名称为可调式风格的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02248976.2),见图2。该方案中,通过改变风口面积的形式调节送风射流长度。风口面积调小,则送风量小,送风射程变小,阻力最大,可用于夏季工况。风口面积调大,则送风量大,送风射程变大,阻力最小,可用于冬季工况。
3)实用新型名称为一种多级按压式可调节风量风口的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为201410315250.4),见图3。在该方案中,通过调节送风口的局部阻力系数,阻力系数大时,则送风量小,送风射程变小,阻力最大,可用于夏季工况。阻力系数小时,则送风量大,送风射程变大,阻力最小,可用于冬季工况。
综上,上述方法或装置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及适用性,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却普遍存在两个问题:(1)调节送风射程时,送风风量会产生变化,导致送风量不足或过大,进而导致室内空气环境的过冷或过热。(2)调节送风射程时,送风压力会产生变化,导致风机工作状态点变化,进而导致风机白白浪费能量甚至风机过载烧毁。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大面积小负荷送风的冬夏两用送风口,该风口通过阻力相同且独立的双风道将送风通过一定比例送入组合式风口中,组合式风口通过不同面积的送风口送出不同风量大小的组合式空气射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轩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河南轩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3913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