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张紧机构的输送线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38984.1 | 申请日: | 2017-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023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9 |
发明(设计)人: | 周磊;曹永军;梁佳楠;熊倍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广东省智能制造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5G23/44 | 分类号: | B65G23/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315 广东省佛山市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机构 输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输送带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具有张紧机构的输送线。
背景技术
实际生产中,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输送带会发生一定成都的拉伸变形,总长度会增加,容易造成松脱和打滑。
另一方面,输送带安装时,如果各个旋转主轴之间的距离恒定,输送带较难套进旋转主轴上。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张紧机构的输送线,所述具有张紧机构的输送线,可以调节旋转主轴间的距离,改变各个转轴之间的连线总长度,使得输送带能紧套在旋转主轴上,不容易发生松脱和打滑。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张紧机构的输送线,包括有底座、两组转轴机构、驱动机构和输送带;
底座具有两个相对平行且相互间距离固定的竖直安装面;
转轴机构包括旋转主轴和带轮,所述旋转主轴横置安装在底座的两个竖直安装面内侧面之间,带轮安装在所述旋转主轴的外环面上;
两组转轴机构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分别安装在所述竖直安装面上方的两端;
驱动机构包括伺服电机、电机架、联轴器;伺服电机通过电机架固定于底座上;通过联轴器与其中一组转轴机构的旋转主轴连接;
所述输送带依次套在所述两组转轴机构的带轮上;
其中,还包括有张紧机构,至少一组所述旋转主轴通过张紧机构安装于所述底座上;
所述张紧机构包括两组对称布置在两个所述竖直安装面上的分机构,分机构包括有调节座、调节块、调节丝杆;调节座为中空“口”型框架;调节座通过框架的一竖直边固定在所述竖直安装面上方一端上;调节块为一矩形块,上下两端具有滑槽,安装在所述调节座内部并且可以沿着调节座滑动;所述丝杆沿调节块滑动方向穿过所述调节块,与调节块通过螺纹连接;丝杆两端安装在调节座的竖直边上;
所述转轴机构的旋转主轴两端分别安装于张紧机构的两个调节块内侧面上。
所述驱动机构还可以驱动安装于张紧机构上的转轴机构;伺服电机通过电机架固定于调节块外环面上;通过联轴器与转轴机构的旋转主轴连接;
具有两组以上的转轴机构;处于最上方的两组转轴机构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分别安装在所述竖直安装面上方的两端。
每组转轴机构安装有一个以上且数量相同的带轮;每组转轴机构上的带轮安装位置相同。
所述输送带数量与每组转轴机构上的带轮数目相同;所述输送带依次环套在每组转轴机构同一位置的带轮上。
该具有张紧机构的输送线可以调节旋转主轴间的距离,改变各个转轴之间的连线总长度,使得输送带能紧套在旋转主轴上,不容易发生松脱和打滑,提高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有张紧机构的输送线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转轴机构和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张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际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要输送的物料数量、物料种类数量以及输送的节拍等因素,更改驱动机构的伺服电机数量、转轴机构的旋转主轴数量、旋转主轴上的带轮数量、带轮的主动轮数量、输送带数量等参数,本实施例的伺服电机数量为三个、旋转主轴数量为三根、每根旋转主轴上的带轮数量为六个、主动轮数量两个、输送带的数量为六条。
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的输送线三维结构示意图,为了更好的描述和便于理解,定义一个坐标系,旋转主轴的轴线方向为Y轴方向,竖直方向为Z轴方向,与Y-Z面垂直的轴线方向为X方向。
本实施例的输送线包括六条输送带、三组转轴机构、一组驱动机构、用于固定各机构位置的底座和承重导向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广东省智能制造研究所,未经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广东省智能制造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389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