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阻值可控的电发热膜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038973.3 | 申请日: | 2017-0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229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 发明(设计)人: | 袁凯;谭化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格菲电子薄膜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B3/36 | 分类号: | H05B3/36;H05B3/02;H05B3/14;H05B3/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煦润律师事务所11522 | 代理人: | 艾娟 |
| 地址: | 214174 江苏省无锡市无锡惠山***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阻值 可控 发热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升、控制发热膜阻值的方法、及所得到的具有电发热功能的电发热膜。
背景技术
讫今为止,新型电加热膜的概念于2015年开始兴起,叫法不一,如加热膜、加热片、电加热片,等等。由无锡格菲电子薄膜有限公司率先研发了这种通过透明导电发热膜通电后发热的加热膜,主要结构为防爆膜层+导线层+导电层+基底膜构成,具体参见附图1、图2、图3所示。其中,防爆膜层和基底膜主要作用是隔绝和保护导电层,导线层主要作用为通过导线层连接块和导线层细线连接导电发热层和外部电源。电源接通后,电子从与负极连接的导线层连接块和导线层细线向与正极连接的导线层连接块和导线层细线,导电发热层通过本身的电阻,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电加热膜发热区域的电子迁移距离为L,电子迁移宽度为W。由于电加热膜的超薄性、柔韧性、低电压快速加热等众多优点集于一身,使其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应用于各个领域。如,设置于衣服中,增加衣服的保暖性,设置于画框内,使本来只具有装饰功能的画同时具有了室内加热的效果。
迄今为止,现有的电发热膜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限定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则是电发热膜的温度无法过高,一般40-70℃之间。同样电压,决定其所能达到的温度的因素则落在了电发热膜的膜阻值上。由于在恒定电压下,不同阻值的膜材的恒定发热温度不一样,因此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对加热膜阻值就有明确的要求。对应的在加热膜制作过程中对原料膜材的方阻需要有明确要求。而在实际制作过程中由于原料膜材方阻不稳定性,导致生产出来的发热膜阻值难以卡控在规定范围内,超出范围的原料膜材无法使用,容易造成浪费。现有技术中,加热膜的阻值卡控主要是通过图纸计算出对应原料膜材要求的目标方阻范围,然后按此范围卡控原料膜材的方阻生产加热膜,同时由于整体外形结构设计图纸确定后即难以更改,一旦原料膜材方阻不均匀,超出要求的方阻范围,此种膜材只能报废处理,无法继续使用,这样会造成材料的浪费,增加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图案化导电膜提升导电膜阻值的方法,使达不到要求的目标阻值的原料导电膜通过一定的图案化工艺达到目标目标阻值;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阻值可控的电发热膜;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上述阻值可控的电发热膜的制备方法,即控制电发热膜阻值的方法;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图案化导电膜提升导电膜阻值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具体实现:
一种图案化导电膜提升导电膜阻值的方法,所述导电膜由基底膜及设置于基底膜表面的导电层构成,所述导电层包括平行边和切割边,采用对导电层进行图案化刻蚀处理,所刻蚀掉的图案为多条清除条,所述清除条与所述导电层的其中一边平行,并贯穿于导电层,使图案化刻蚀后的导电层被分割成多块,所述清除条的宽度为0.1mm以内,所述清除条的长度与平行边相等。
优选的,所述图案化刻蚀后的导电层被分割成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多块。
作为优选方案,上述的图案化导电膜提升导电膜阻值的方法,具体方法步骤为:
S1:根据成品导电膜所要求卡控的目标阻值得出导电膜的设计方阻平均值;
S2:测量原料导电膜的实际平均方阻,所述实际平均方阻与设计方阻的平均值进行对比,换算出需要刻蚀掉的清除条的数量;
S3:根据清除条的宽度和条数确定刻蚀图案,使清除条均匀分割导电层;
S4:按图案刻蚀导电层,得到具有目标阻值的导电膜。
进一步的,所述S1中,所述导电膜的设计方阻平均值按如下计算得出:
r=R×W/L,
r为导电膜的设计方阻平均值,单位为Ω/□;
R为导电膜所要求卡控的目标阻值,单位为Ω;
L为导电膜电子迁移距离,单位为mm;
W为刻蚀前导电膜电子迁移宽度,单位为mm。
所述S2中,需要刻蚀掉的清除条的数量按下列公式的换算得出:
n=(r-r1)×W/(r×W3)
n为清除条的数量,单位为条;
r为导电膜的设计方阻平均值,单位为Ω/□;
r1为原料导电膜实际方阻平均值,单位为Ω/□;
W3为清除条的宽度,单位为mm,且w1≤0.1mm。
上述公式的推导原理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格菲电子薄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格菲电子薄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389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