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隐藏指纹识别模块的触控面板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38543.1 | 申请日: | 2017-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005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方维祥;张庆超;姜永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格林精密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G06K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202 | 代理人: | 温旭 |
地址: | 516025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隐藏 指纹识别 模块 面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容触控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隐藏指纹识别模块的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指纹识别技术把一个人同他的指纹对应起来,通过比较他的指纹和预先保存的指纹进行比较,就可以验证他的真实身份,每个人的指纹纹路在图案、断点和交叉点上各不相同。
指纹识别技术是目前最成熟且价格便宜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目前来说指纹识别的技术应用最为广泛,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兴起,手持终端(尤其是手机)的安全性问题逐步体现出来,为其安装指纹识别系统成为各厂商的迫切需求。
由于光学式传感器指纹模块成相原理,从采集头发射出来的强光(红色或者蓝色)射到手指上,光由手指漫射后进入三棱镜,折射后打在凸透镜(CCD)上,这个带有指纹信号的光聚焦在屏幕CMOS上成相,图象再由处理器处理,目前已采用的方式就是在触控面板上开孔安装独立的指纹识别模块,此种方式存在触控面板成本高、指纹模块装配困难、手机外观设计受限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公开一种隐藏指纹识别模块的触控面板,通过具有一定红外光透过能力的平板材料作为保护板,提供一种制作成本低、用户体验好、制程工艺简化、产品外观设计难度降低的触控面板。
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隐藏指纹识别模块的触控面板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隐藏指纹识别模块的触控面板,包括用于感测指纹的指纹识别模块,所述指纹识别模块包括光学指纹传感器,所述光学指纹传感器位于保护板下方,所述保护板正对着光学指纹传感器区域的材料为具有红外光透过能力的平板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指纹识别模块还包括用于处理光学指纹传感器感测数据的指纹识别芯片,所述指纹识别芯片设置在光学指纹传感器下方,所述光学指纹传感器和指纹识别芯片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板为透明或非透明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板下方还设有用于感测触控的触控传感器,所述触控传感器与指纹识别模块平行放置或者所述触控传感器放置于指纹识别模块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触控传感器连接用于传输触控信号的第一柔性电路板,所述指纹识别模块连接用于传输指纹识别信号的第二柔性电路板,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与第二柔性电路板连通设备的主机板。
进一步地,所述触控传感器与指纹识别模块共同连接可传输触控信号与指纹识别信号的第三柔性电路板,所述第三柔性电路板连通设备的主机板。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触控屏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四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现有触控屏结构示意图,包括以下主要组成元件:在玻璃基材上镀上了铟锡金属氧化物(ITO)图案的纳米铟锡金属氧化物即ITO传感器10;对ITO传感器起保护作用的盖板(Cover Lens)11;用于粘合ITO传感器10与盖板11的光学双面胶15;用于计算触控点并回报给处理器的柔性电路板12,以及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屏13。
实施例一:
参见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隐藏指纹识别模块的触控面板结构示意图,包括用于感测触控的触控传感器23和用于感测指纹的指纹识别模块21,所述触控传感器23和指纹识别模块21并排放置于保护板20之下,所述保护板20正对着指纹识别模块21区域的材料为具有红外光透过能力的平板材料,所述触控传感器23连接用于传输触控信号的第一柔性电路板24,所述指纹识别模块21连接用于传输指纹识别信号的第二柔性电路板22,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24和第二柔性电路板22用于连通设备的主机板。
实施例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格林精密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格林精密部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385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