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金属丝绳退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37764.7 | 申请日: | 2017-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282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2 |
发明(设计)人: | 赵宝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港华特种线材厂 |
主分类号: | C21D1/26 | 分类号: | C21D1/26;C21D1/74;C21D9/663 |
代理公司: | 北京久维律师事务所11582 | 代理人: | 邢江峰 |
地址: | 300203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丝 退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退火装置,具体为一种金属丝绳退火装置,属于金属丝绳制造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对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光亮退火的板材、线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而这些板材、线材在生产工序中常以成卷的形式传递,其热处理长期以来主要依赖罩式退火炉,目前最先进的技术是采用全氢强对流罩式炉进行处理,在进行退火的过程中需通入氢气对材料进行保护,使其不被氧化,表面光亮,而提高了传热效率,从而提高了退火能力,也确保了炉温均匀性,保证钢卷和线材的力学性能。为此,在炉台上堆放钢卷或线材时,必须用内罩将钢卷与加热罩隔开,在炉台的底部安装有防爆风机,利用风形成上下气体的对流循环,使整个内罩形成一个气体对流通道,保证炉内温度均匀,由于目前各大钢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设计罩式炉时要求罩式炉内的空间足够大,在堆放钢卷或线材时采用品字形或梅花形堆放,每层位置相互错开,这样上下层的钢卷的中心孔不在同一条轴线上,在使用原来的内罩时,氢气从内罩的底部边缘进入后,大部氢气从底层的钢卷中心向下移动,这样越向上层得到的氢气保护越少,使产品退火的效果大大降低,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另外氢气从内罩的底部边缘进入钢卷与内罩的空隙上升会带入部分氧气进入,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金属丝绳退火装置,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的退火炉由于上层氢气保护少,导致产品退火效果低,堆放混乱,不利于产品充分接触氢气,且氢气在通入使可能会将空气中的氧气带入,造成安全隐患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金属丝绳退火装置,包括吊轮、吊绳、收线器、第一电机、隔热保温罩、横隔板、堆放架、第二电机、进气管、调节阀、导线、电热管、回流承重板、循环风机和炉台底座,所述吊轮安装在隔热保温罩的顶端;所述吊绳的一端设置在收线器上,另一端固定安装在隔热保温罩上;所述第一电机上固定安装有收线器;所述堆放架设置在回流承重板上且堆放架上固定安装有横隔板;所述第二电机设置在炉台底座的内部且上端安装有循环风机;所述进气管设置在隔热保温罩的顶端且进气管上安装有调节阀;所述隔热保温罩上设置有导线且导线上串联有电热管;所述回流承重板设置在炉台底座的上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堆放架采用圆柱状结构,横隔板的下端安装有温度感应器且横隔板上安装有竖状固定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隔热保温罩与炉台底座之间设置有密封圈且隔热保温罩可通过吊绳吊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回流承重板的中心和两端均设有透气孔,进气管的进气端连接着氢气发生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电机、导线和循环风机采用耐高温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本使用新型结构紧凑,密封性好,使用安全性高,能够通过横隔板和竖状固定器将钢卷进行科学化的固定,使产品充分接触氢气,提高产品的退火效果,另外氢气从上端进气管缓慢进入可充分排出空气,保证了退火效果,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金属丝绳退火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吊轮、2-吊绳、3-收线器、4-第一电机、5-隔热保温罩、6-横隔板、7-堆放架、8-第二电机、9-进气管、10-调节阀、11-导线、12-电热管、13-回流承重板、14-循环风机、15-炉台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港华特种线材厂,未经天津市港华特种线材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377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