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级防爬吸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35136.5 | 申请日: | 2017-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839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8 |
发明(设计)人: | 于文泽;张一帆;罗昌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F19/04 | 分类号: | B61F19/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4268 | 代理人: | 王永文,刘文求 |
地址: | 518104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级 防爬吸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爬吸能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多级防爬吸能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出行更加便捷的同时,事故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在提高主动控制可靠性的同时,被动安全防护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减轻轨道交通车辆相互碰撞时对车体结构造成的巨大破坏,通常在列车车厢首尾两端设置缓冲吸能装置。
随着双层客运列车等高速、重载车辆的出现,正常运行时动能要远大于普通列车,加上人员更加密集,因而碰撞事故中对能量的吸收要求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具备大行程、高可靠性等吸能特点的吸能装置。而目前列车上配置的普遍为单级压缩吸能装置,适用于地铁、城际列车等场合。采用单级压缩吸能方式,存在车体纵向空间利用率低,吸能行程短的缺点。若应用于高速重载车辆,吸能元件需要具备大的纵向尺寸,这将导致车头尺寸急剧增加,不利于列车的轻量化、小型化。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级防爬吸能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防爬吸能装置纵向尺寸小,无法适用于高速重载车辆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级防爬吸能装置,包括安装在车体上的若干个防爬吸能装置,其中,所述防爬吸能装置包括:安装在车体上的安装座,防撞块,将防撞块与安装座连接的若干个吸能套筒;所述吸能套筒依次套接并可相对滑动;自防撞块至安装座,所述吸能套筒的内径依次增大;与所述安装座之间距离最大的吸能套筒内还设置有吸能块;所述防撞块与所述安装座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吸能块的长度。
所述多级防爬吸能装置,其中,所述防撞块位于与所述安装座之间距离最远的吸能套筒内。
所述多级防爬吸能装置,其中,所述防撞块的长度小于与所述安装座之间距离最远的吸能套筒的长度。
所述多级防爬吸能装置,其中,所述吸能套筒的长度相等/不等。
所述多级防爬吸能装置,其中,每相邻两个所述吸能套筒间重合的长度相等/不等。
所述多级防爬吸能装置,其中,相邻两个所述吸能套筒间重合的长度小于所述吸能套筒的长度。
所述多级防爬吸能装置,其中,其还包括贯穿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吸能套筒上的若干个剪切销。
所述多级防爬吸能装置,其中,所述防撞块包括: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及将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连接的支撑管。
所述多级防爬吸能装置,其中,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用于对与所述安装座相连接的吸能套筒进行支撑的若干个肋板。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多个内径依次增大的吸能套筒相套接后与防撞块连接,当车体发生撞击时,防撞块压迫吸能块朝向安装座方向压缩,同时自防撞块端至安装座端,吸能套筒逐级后退,直至所有的吸能套筒完全重叠从而将碰撞冲击能转化为吸能块的塑性变形能,有效增加了车体前端的纵向吸能行程,同时也解决了单级吸能套筒垂向承载能力差的问题,对于高速重载车辆等需要吸收巨大碰撞能量的工况尤为适用,如双层客运列车等,以此来降低碰撞时冲击能带来的危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多级防爬吸能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多级防爬吸能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多级防爬吸能装置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碰撞后所述多级防爬吸能装置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级防爬吸能装置,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同时参阅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级防爬吸能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安装在车体上的若干个防爬吸能装置。所述防爬吸能装置包括:安装在车体上的安装座1,防撞块2,将防撞块2与安装座1连接的若干个吸能套筒;所述吸能套筒依次套接并可相对滑动;自防撞块2至安装座1,所述吸能套筒的内径依次增大;与安装座1之间距离最大的吸能套筒内还设置有吸能块3;所述防撞块2与所述安装座1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吸能块3的长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351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