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匀料、补氧、卸灰三位一体气化炉炉排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33672.1 | 申请日: | 2017-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496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李智;孙强林;张严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古蓝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H5/00 | 分类号: | F23H5/00;F23H17/12 |
代理公司: | 靖江市靖泰专利事务所32219 | 代理人: | 陆平 |
地址: | 2145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位一体 气化 炉炉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废处理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匀料、补氧、卸灰三位一体气化炉炉排。
背景技术
连续热解气化炉是一种新型垃圾处理设备,虽然它在垃圾处理行业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但由于具有结构紧凑、运行成本低、尾气排放效果好等特点,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且随着技术的日益完善,连续热解气化炉将成为未来中小型生活垃圾焚烧的重要选择。炉排是立式热解气化焚烧炉的核心部件,炉排主要起到以下作用:一是支撑作用,托起垃圾物料使垃圾物料在炉内燃烧、热解和气化;二是排渣作用,将炉内燃烧和反应后的残渣排出炉体外。
采用连续热解气化炉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时,及时进料和出料是保证气化炉连续工作的关键,现有的炉排结构复杂、价格昂贵,炉渣内金属物质(包括易拉罐、铁器等)易卡料,造成堵塞。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匀料、补氧、卸灰三位一体气化炉炉排,它能使气化炉实现连续出渣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匀料、补氧、卸灰三位一体气化炉炉排,
包括一种匀料、补氧、卸灰三位一体气化炉炉排,包括第一炉栅以及第二炉栅,所述的第一炉栅以及第二炉栅上下同心设置,所述的第一炉栅为锥形的伞状结构,表面设置有气孔,所述的第二炉栅也为锥形的伞状结构,第二炉栅伞状结构的锥度小于第一炉栅伞状结构的锥度,所述的第二炉栅的表面均匀设置有排渣口,所述的第一炉栅能够相对第二炉栅旋转,起匀料和卸灰作用。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炉栅由若干个同心炉圈内外连接而成,且相邻炉圈的间距由内向外递增。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炉栅表面设置有搅拌齿,所述的搅拌齿
为三角形形状。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炉栅上设置有料位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能够保证物料在炉内堆积平整;
2.本实用新型气化出现偏差时,可以调整,容错性增强;
3.本实用新型匀料、补氧和卸灰在同一设备实现,减少了设备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A剖面图。
图中1、第一炉栅11、炉圈12、搅拌齿2、第二炉栅21、排渣口22、空心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匀料、补氧、卸灰三位一体气化炉炉排,包括第一炉栅1以及第二炉栅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炉栅1以及第二炉栅2上下同心设置,所述的第一炉栅1为锥形的伞状结构,表面设置有气孔,方便空气进入炉内,所述的第二炉栅2也为锥形的伞状结构,第二炉栅2伞状结构的锥度小于第一炉栅1伞状结构的锥度,所述的第二炉栅2的表面均匀设置有排渣口21,所述的第一炉栅1能够相对第二炉栅2旋转,起匀料和卸灰作用。
所述的第一炉栅1由若干个同心炉圈11内外连接而成,且相邻炉圈11的间距由内向外递增,卸灰效果好;所述的同心炉圈11内外通过支撑件连接,所述的支撑件表面设置有搅拌齿12,所述的搅拌齿12为三角形形状,匀料效果好。
所述的第一炉栅1上设置有料位计,料位计多次测量偏差不大,则视为物料均匀。
所述的第二炉栅2由若干个梯形板通过空心管22连接而成,所述空心管22上设置有通孔。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进料阶段:进料时,物料(生活垃圾)从顶部进入炉内,因物料的复杂性,有时在炉内堆积不均匀,可能在堆积在一侧,这样对物料的气化平稳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投料时,转动第一炉栅1,可以使物料在炉内均匀堆积。
运行阶段:正常运行时,气化炉气化需要补充一定量的新鲜空气,第一炉栅1上均匀布置有气孔,可以从底部吹入空气,从气孔均匀吹入炉内;正常运行一段时间后,气化炉产生炉渣,可以从底部排渣口21排至渣斗。
运行调整:炉内四周温度偏差较大时(出现偏烧),可以旋转第一炉栅1将物料匀散,可以起到调整炉内气化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古蓝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古蓝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336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