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风力发电机组轴承导热工装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29123.7 | 申请日: | 2017-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158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赵爽;韩锐;陈波;王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9/00 | 分类号: | B23P19/00;H05B6/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韬法业专利代理事务所11303 | 代理人: | 朱贝贝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风力 发电 机组 轴承 导热 工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电机组轴承装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风力发电机组轴承导热工装。
背景技术
风力发电机组主轴轴承属于低速重载类型,其与主轴一般采用过盈配合。在装配过程中需将轴承加热,使其膨胀,与主轴间隙配合后安装。风力发电机组主轴轴承游隙非常小,在加热过程中,需严格控制轴承内外圈的温差,防止轴承游隙被吃掉,出现滚子挤压现象。
目前风力发电机组主轴轴承主要采用电磁感应的方式来加热,而现有的电磁感应加热器大都不具备自动控制的功能,这样对于某些型号的轴承在加热过程中就会出现轴承内外圈温差过大的问题,对轴承滚道造成损伤,严重影响轴承的使用寿命。因此,如何提高轴承的装配质量,成为当前业界急需改进的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组轴承导热工装,使其能够有效地改善风力发电机组轴承在加热过程中内外圈温差过大的问题,提升轴承的装配质量,从而克服现有轴承装配中的上述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轴承导热工装,包括用于与轴承的内外圈端面紧贴的导热板,以及用于固定安装所述导热板的导热框架,所述导热板为一个环形板,或者所述导热板包括一个或多个弧形板。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多个弧形板互相紧贴布置围成一个圆环,或者互相之间有间隔布置。
所述多个弧形板规格相同,并用于沿轴承内外圈端面所在的圆周等间隔均匀布置。
所述导热板采用铜板。
所述导热框架包括与所述环形板形状匹配的一个固定基板,或者包括分别与一个或多个弧形板形状匹配的一个或多个固定基板。
所述固定基板的内侧边缘处设有沿轴向向下延伸的定位边,所述导热板的内侧边缘抵接在所述定位边上。
所述导热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基板的下方。
所述固定基板上设有若干加强筋。
所述固定基板上设有吊耳。
所述固定基板为钢板。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导热板的环面覆盖轴承的内圈和外圈,能够快速及时的实现导热,有效地改善风力发电机组轴承在加热过程中内外圈温差过大的问题,提升轴承的装配质量。
(2)固定基板的内侧边缘处设有定位边,方便装配时与轴承内圈配合,实现在径向上的定位。
(3)导热板采用铜板,导热效果好。
(4)固定基板上设有加强筋,使得导热框架更加坚固、稳定。
(5)固定基板上设有吊耳,方便导热工装的装配。
附图说明
上述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一种实施方式的弧形导热板及导热框架结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弧形导热板及导热框架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图1中弧形导热板及导热框架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组轴承导热工装,包括固定安装在导热框架上的导热板,应用时,导热板与风力发电机组轴承的内外圈端面紧贴,以实现轴承内圈和外圈之间的快速导热。
具体设计时,所述导热板可以是一个环形板,也可以设计成包括一个或多个弧形板。
当设计为多个弧形板时,多个弧形板可以互相紧贴布置围成一个圆环,覆盖在轴承内外圈端面所在的圆周上;或者,多个弧形板互相之间有间隔布置。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所述多个弧形板规格相同,并沿轴承内外圈端面所在的圆周等间隔均匀布置。为了实现较好的传热效果,弧形板两两之间的间隔角度不宜过大,最好不超过20度。此外,所述导热板优选采用导热性能佳的铜质材料,实现快速导热。
所述导热框架用于固定安装上述导热板,较佳地,一个导热板对应安装在一个导热框架上。当所述导热板为一个环形板时,所述导热框架包括一个与环形板形状匹配的固定基板,环形板固定在该固定基板下方;当所述导热板为一个或多个弧形板,所述导热框架包括分别与一个或多个弧形板形状匹配的一个或多个固定基板。上述导热板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基板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基板的内侧边缘处设有沿轴向向下延伸的定位边,所述导热板的内侧边缘抵接在该定位边上。定位边的设置可方便工装在装配使用时与轴承内圈配合,实现其在径向上的定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291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固体废弃物与煤共热解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褐煤干燥热解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