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立体城市的建筑与交通一体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28579.1 | 申请日: | 2017-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355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4 |
发明(设计)人: | 张玉坤;杨元传;丁潇颖;吴浩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B25/16 | 分类号: | E01B25/16;E01C1/00;E01C1/04;E04H14/00;B61B15/00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12108 | 代理人: | 王顕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体 城市 建筑 交通 一体化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建筑与交通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立体城市的建筑与交通一体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城市都面临土地资源紧张和交通拥堵等问题。当前城市整体形态的平面性不仅使得城市功能扁平化的分散布置而非集约化的立体复合,还导致产生了大量的交通面积和降低了整体运行效率。
现有城市交通系统由运输工具和设施组成,运输工具主要有常规公共交通(公共汽车、公共电车等)、快速轨道交通(轻轨、地铁,单轨跨座式或悬挂式交通系统)、人行步道系统、非机动车、其他(BRT、有轨电车、缆车等)。复杂混合的运输工具导致大面积的交通设施和道路交通混行。大型的交通设施不仅形成了人流跨越屏障和破坏城市景观连续性,也产生了诸如占地、噪声、污染等环境资源问题。
上述种种问题促使城市正朝着集约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建筑与交通两者都被要求从分散、无序、单一功能的低效组织模式向着紧凑、有序、多功能的高效立体模式发展。传统的交通分割城市街区,建筑被交通环绕的设计思路也正逐渐被城市、建筑、交通一体化的设计思路所取代。因此,针对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对当前城市交通系统形式进行合理改进以适合立体城市形态的要求设计的建筑与交通一体化系统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消解了城市形态的平面性和单体建筑的独立性,将建筑与交通一体化有机结合的立体城市的建筑与交通一体化系统。
为此,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立体城市的建筑与交通一体化系统,包括沿城市道路延伸方向在所述城市道路上方空间构建多处连续设置或间隔设置的桥式退台式建筑和以所述城市道路为基础建设的立体交通系统;
每处所述桥式退台式建筑由对称构建在所述城市道路两侧的单面退台建筑构成;其中,每侧单面退台建筑包括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所述地上建筑的具有退台结构的一侧朝外、邻近城市道路一侧每层进深逐渐递增,使所述桥式退台式建筑内部形成一条穿行有城市道路的通道;所述桥式退台式建筑顶层局部遮盖道路上空,并在未遮盖处形成有采光井及拔风道;
所述立体交通系统位于所述桥式退台式建筑的通道内,其包括城市道路、位于城市道路上方的地上交通系统和位于城市道路下方的地下交通系统;
在每侧单面退台建筑每层均自单面退台建筑内侧向所述立体交通系统延伸形成有一条与所述城市道路同向设置的步行走廊,使位于同一层的人员可以通过与所述城市道路同向设置的步行走廊往来于每侧单面退台建筑同一层上的任意位置或自退台式建筑一端沿道路延伸方向穿行至建筑另一端;在各交通系统停靠站台和位于同一平层的所述步行走廊之间构建有步行连廊,使建筑内人员可以通过步行连廊至交通系统乘坐站台;各交通系统之间还设置有电梯系统或楼梯。
建立该立体交通系统时,应满足所述城市道路的宽度≥36米。
其中,所述城市道路自城市道路中心线向两侧依次设有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横道。
所述地上交通系统和所述地下交通系统依靠沿城市道路中心线间隔设置的多根中心立柱构建;每根所述中心立柱自构建地下建筑的所在地层起建并向上延伸至高出城市道路至少5米;沿所述中心立柱自下而上在地下空间依次构建地下铁路系统和地下人行通道、在地上空间依次构建地上人行通道和快速公交系统。
所述快速公交系统包括沿所述中心立柱顶端铺设的高架路面和沿所述高架路面的中心线间隔设置有多个停靠站台;所述停靠站台两侧为行驶有公共交通工具的双向车道。
所述地上人行通道和所述地下人行通道均包括多条分别连接两侧单面退台建筑内侧步行走廊的人行天桥;所述地上人行通道和所述地下人行通道用于供人员换向,即实现人员自通道一侧换行至通道另一侧,也使位于两侧的单面退台建筑之间形成连通;多条所述人行天桥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相邻所述人行天桥的间隔距离为100~600m。
所述地下铁路系统包括地铁隧道、铺设在所述地铁隧道内的至少两条双向行驶的地铁轨道和邻近所述地铁轨道设置的地铁停靠站台。
进一步地,所述地上交通系统还包括缆车系统和/或轻轨系统;其中,
所述缆车系统包括缆车支架、缆绳、间隔设置在缆绳上的缆车和驱动装置;所述缆车支架包括沿所述高架路面的中心线间隔设置的多根支撑立柱和固定在每根所述支撑立柱上侧的吊臂,所述吊臂两端至所述支撑立柱水平距离相等;所述缆绳邻近所述吊臂两端架设;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吊臂且邻近缆绳的位置上,驱动所述缆绳带动所述缆车循环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285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