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26217.9 | 申请日: | 2017-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748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4 |
发明(设计)人: | 万松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松昀 |
主分类号: | B62J17/08 | 分类号: | B62J1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6 | 代理人: | 夏艳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电动车。
背景技术
电动车,即电力驱动车,又名电驱车。电动车分为交流电动车和直流电动车。通常说的电动车是以电池作为能量来源,通过控制器、电机等部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运动,以控制电流大小改变速度的车辆。
我国是电动车大国,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电动车数量极多,由此造成的安全问题日趋严重。从能耗角度看,电动车只有摩托车的八分之一、家用轿车的十二分之一;从占有空间看,一辆电动车占有的空间只有一般家用轿车的二十分之一;从道路占用情况看,上下班时间家用轿车往往只有一人,一辆电动车占用的道路空间只有一般私家车的四分之一;因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应大力推广电动车而不是禁止电动车。
但是,由于电动车的驾乘人员往往缺乏安全防护,不比汽车有外壳,电动车的驾乘人员通常只有头盔,因此,无论是与行人、车辆或者障碍物发生碰撞,电动车的驾乘人员往往多受伤害。并且,长期驾乘电动车,驾乘人员容易被自然环境包括风吹日晒雨淋等摧残,导致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乃至伤害身体健康,尤其是手、脸和膝盖等部位。
因此,电动车的驾乘人员缺乏对于头部与躯干的全方位防护、在长期驾乘过程中容易被自然环境伤害身体健康,是需要改进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的电动车,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包括提供对于头部与躯干的全方位防护、避免自然环境伤害身体健康、防护结构易于拆装以及防风、透气等。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动车,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具有车架结构,以及固定于所述车架结构上的把手结构与车座结构,所述把手结构包括中间体以及分别位于所述中间体两端的左把手和右把手,所述车座结构包括车座部以及与所述车座部连接的尾端部;所述电动车还包括防护结构,所述防护结构至少部分包围所述本体的所述车架结构、所述把手结构与所述车座结构,用于在所述防护结构内部形成所述电动车的驾乘空间;所述本体设置多个插接口;所述防护结构设置多个插接端,各所述插接端与各所述插接口一一对应设置,每一所述插接端与对应的一所述插接口插接,用于将所述防护结构安装于所述本体;所述防护结构在其靠近所述把手结构的一侧设置前方透明视窗结构;所述电动车还在所述防护结构上开设有贯穿所述防护结构的开槽并且在所述开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拉链结构,两个所述拉链结构相互匹配设置,用于开关所述开槽;所述电动车还在所述防护结构上开设有若干贯穿所述防护结构的透气孔,且所述透气孔位于所述防护结构靠近所述尾端部的一侧。
例如,所述开槽位于所述防护结构靠近所述车座部处。
优选的,所述防护结构设置有若干充气结构。
优选的,所述充气结构为长条形或球形。
优选的,所述防护结构设置有连接结构,各所述充气结构分别位于所述连接结构上,且各所述充气结构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布层。
优选的,所述防护结构包括顶篷部,以及分别与所述顶篷部连接的前挡部、后包围部和两侧包围部;所述顶篷部、所述前挡部、所述后包围部以及两所述侧包围部分别设置有充气结构,以及所述前挡部、所述后包围部以及两所述侧包围部分别设置有至少一所述插接端;所述前挡部设置有所述前方透明视窗结构;至少一所述侧包围部开设有贯穿所述侧包围部的开槽并且在所述开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拉链结构;所述后包围部开设有若干贯穿所述后包围部的所述透气孔。
例如,所述顶篷部、所述前挡部、所述后包围部以及两所述侧包围部的各所述充气结构相互连通设置。
优选的,所述本体的各所述插接口中,至少二所述插接口位于所述中间体,至少二所述插接口位于所述尾端部,以及至少二所述插接口位于所述车架结构;所述插接端包括前插接端、后插接端以及侧插接端;所述前挡部设置至少二前插接端,位于所述中间体的每一所述插接口对应插接一所述前插接端;所述后包围部设置至少二后插接端,位于所述尾端部的每一所述插接口对应插接一所述后插接端;每一所述侧包围部设置至少一侧插接端,位于所述车架结构的每一插接口对应插接一所述侧插接端。
优选的,至少二所述插接口位于所述中间体的下部。例如,至少二所述插接口位于所述中间体靠近所述车架结构的下部。
优选的,至少二所述插接口位于所述车架结构的下部。
优选的,所述左把手和所述右把手上分别设置有后视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松昀,未经万松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2621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