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动力电池箱灭火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023775.X | 申请日: | 2017-0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921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5 |
| 发明(设计)人: | 刘刚;尹金锒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空鹰消防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2C3/07 | 分类号: | A62C3/07;A62C3/16;A62C3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11265 | 代理人: | 倪钜芳 |
| 地址: | 2113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电池 灭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灭火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动力电池箱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国家对环境问题和新能源的运用越来越重视,电动汽车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的城市使用的公交车和出租车都使用电动车。但电动车在使用过程和充电过程中,动力电池会产生发热现象,而电池箱为封闭的箱体,一旦起火很难扑灭;也容易造成人员伤亡。现在电池箱灭火装置一般采用的为外部灭火,及灭火装置对电池箱外部进行喷发灭火剂,只能扑灭外部明火,但电池箱内依然会有很高的温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箱灭火装置,采用的灭火药剂为洁净气体,喷放后无残留、对环境无污染;灭火剂对人体无害,对动力电池组也不会造成二次伤害;喷放灭火剂的方式为直接将灭火剂输送至电池箱内部,灭火剂直达火源根部,灭火迅速、效果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力电池箱灭火装置,包括电池箱、手动控制器、灭火控制器、灭火剂存储器和传感器组件;所述传感器组件位于电池箱内部,所述手动控制器连接在灭火控制器外侧,所述灭火剂存储器固定在电池箱外侧,所述灭火控制器连接在灭火剂存储器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电池箱上设有泄压口和灭火剂喷口,所述泄压口与灭火剂喷口的距离不小于3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气体浓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位于电池箱的顶部,所述气体浓度传感器唯一电池箱的底部。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方案的一种动力电池箱灭火装置,采用的灭火药剂为洁净气体,喷放后无残留、对环境无污染;灭火剂对人体无害,对动力电池组也不会造成二次伤害;喷放灭火剂的方式为直接将灭火剂输送至电池箱内部,灭火剂直达火源根部,灭火迅速、效果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箱灭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A、动力电池组;1、电池箱;2、温度传感器;3、泄压口;4、灭火剂存储器;5、灭火剂喷口;6、灭火控制器;7、手动控制器;8、气体浓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动力电池箱灭火装置,采用的灭火药剂为洁净气体,喷放后无残留、对环境无污染;灭火剂对人体无害,对动力电池组也不会造成二次伤害;喷放灭火剂的方式为直接将灭火剂输送至电池箱内部,灭火剂直达火源根部,灭火迅速、效果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温度传感器2用于探测电池箱内温度变化,气体浓度传感器8用于探测电池箱内可燃气的浓度。泄压口3是用于防止电池箱1内气压过高,当电池箱1内气压超过设计值时,泄压口3自动打开进而实现排气降压操作。
手动控制器7可以安装在驾驶室内,用于手动启动灭火系统。
当锂离子电池或超级电容器内部发生短路热失控、高温、受外力挤压、穿刺等引起电池或电容器的热膨胀而导致爆炸和燃烧险情时,上述灭火装置会自动探测到电池箱1(舱)温度异常、可燃气体浓度等参数,通过智能控制管理系统进行早期火情分析计算,数据达到早期火情警戒信息时,灭火装置及时向驾驶区灭火启动报警开关发出报警信号,由驾驶员判定并及时做出对故障的排查和处理;当电池箱内部已由早期火情发展到火灾时,灭火装置能瞬间自动启动灭火时间小于10秒,同时喷射气体对电池箱1(舱)持续冷却,冷却时间大于1分钟。确保电池箱(舱)在灭火后不复燃。同时向驾驶区灭火启动报警开关发出声和光的火灾报警信号。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 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空鹰消防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空鹰消防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2377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