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轻型型钢用VCI底漆涂敷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19964.X | 申请日: | 2017-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879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7 |
发明(设计)人: | 屈帅;师华;颜超;高婷;吴美汝;杨振波;张迅;张晓耕;吴楚;张亮;黄玖梅;魏九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航百慕新材料技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中航百慕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C3/12 | 分类号: | B05C3/12;B05C13/02;B05C11/10;B05D7/14;B05D3/0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73 | 代理人: | 沈振涛 |
地址: | 225600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湖***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轻型 型钢 vci 底漆 敷设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涂漆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轻型型钢用VCI底漆涂敷设备。
背景技术
金属工件喷涂线在对金属工件进行前处理时,需要对金属工件进行全方位的底漆喷涂,喷涂完成后,对金属工件进行烘干也是必要工序。现有技术的烘干烘道常采用开放式吹入热风烘干的结构,这种结构存在的问题在于,烘干烘道内的温度不均匀,导致烘干效果欠佳,造成金属工件表面的油漆或者涂料附着力差,进而影响金属工件的使用寿命;同时,现有技术的烘道用于较轻型型钢时烘干不均匀影响油漆成型质量;此外,底漆烘道由于具有较高温度,因此有大量的污染气体排出。
实用新型内容
技术问题: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轻型型钢用VCI底漆涂敷设备。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轻型型钢用VCI底漆涂敷设备,包括吊轨(4)和依次连接的浸漆槽(1)、一组回收槽(2)、底漆烘道(3),所述吊轨(4)分别设于浸漆槽(1)上方、一组回收槽(2)上方和底漆烘道(3)内;所述底漆烘道(3)包括壳体(31)、废气处理装置(32)以及依次设于壳体(31)内的第一风幕装置(33)、底漆表干区(34)、底漆烘干区(35)、第二风幕装置(36)、强冷区(37),所述废气处理装置(32)设于底漆表干区(34)和底漆烘干区(35)顶部。
作为改进,所述废气处理装置(32)包括依次连接的纤维滤布(11)、水淋室(12);所述水淋室(12)顶部连接有活性炭吸附室(13)、底部连接有水处理装置(14)。
作为另一种改进,所述第一风幕装置(33)设于壳体(1)的工件入口处,且第一风幕装置(33)的出风口相对工件入口倾斜向外设置。
作为另一种改进,所述底漆烘干区(35)内壁上均匀分布一组热风出口(21),所述热风出口(21)与热风机(22)连接。
作为另一种改进,所述第二风幕装置(36)的出风口倾斜向强冷区(37)方向设置。
作为另一种改进,所述强冷区(37)内壁上均匀分布一组冷风出口(23),所述冷风出口(23)与冷风风机(24)连接。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轻型型钢用VCI底漆涂敷设备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实现轻型型钢的连续自动底漆喷涂,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烘干和强冷使用均匀分布的热冷风出口,烘干冷却均匀,成漆质量好,采用废气处理装置从而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轻型型钢用VCI底漆涂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废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底漆烘干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强冷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轻型型钢用VCI底漆涂敷设备作出进一步说明。
轻型型钢用VCI底漆涂敷设备,见图1,包括吊轨(4)和依次连接的浸漆槽(1)、一组回收槽(2)、底漆烘道(3),所述吊轨(4)分别设于浸漆槽(1)上方、一组回收槽(2)上方和底漆烘道(3)内;所述底漆烘道(3)包括壳体(31)、废气处理装置(32)以及依次设于壳体(31)内的第一风幕装置(33)、底漆表干区(34)、底漆烘干区(35)、第二风幕装置(36)、强冷区(37),所述废气处理装置(32)设于底漆表干区(34)和底漆烘干区(35)顶部。
所述废气处理装置(32),见图2,包括依次连接的纤维滤布(11)、水淋室(12);所述水淋室(12)顶部连接有活性炭吸附室(13)、底部连接有水处理装置(14)。
所述第一风幕装置(33)设于壳体(1)的工件入口处,且第一风幕装置(33)的出风口相对工件入口倾斜向外设置。
所述底漆烘干区(35),见图3,内壁上均匀分布一组热风出口(21),所述热风出口(21)与热风机(22)连接。
所述第二风幕装置(36)的出风口倾斜向强冷区(37)方向设置。
所述强冷区(37),见图4,内壁上均匀分布一组冷风出口(23),所述冷风出口(23)与冷风风机(24)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航百慕新材料技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中航百慕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航百慕新材料技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中航百慕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1996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