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录井岩屑烘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19075.3 | 申请日: | 2017-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308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4 |
发明(设计)人: | 派合力丁·赛福拉;刘中国;刘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中国 |
主分类号: | G01N1/44 | 分类号: | G01N1/44 |
代理公司: | 大庆禹奥专利事务所23208 | 代理人: | 朱士文,杨晓梅 |
地址: | 8340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岩屑 烘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钻井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录井岩屑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录井技术发展迅速,已经由传统的岩屑地质录井过渡到岩屑与气测录井相结合的水平,现在更是融合了 X 射线元素录井与地球化学录井的新技术。对于 X 射线元素录井与地球化学录井来说,其对岩屑的水平要求较高,如岩屑捞取的纯净度,洗清的纯净度,挑选的纯净度等。但是,经清水淘洗的岩屑经过晾晒干透后才能供 X 射线元素录井和地球化学录井来使用,如果天气好,干燥过程快速,时间短,如果天气不好,干燥过程长,最终导致工作的滞后,不能跟上岩屑捞取的节奏。目前的烘干装置体积较大,不便于携带与搬运,烘干温度较高,容易将岩屑中的有机质破坏,不利于后期的试验,影响检查结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录井岩屑烘干装置,它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保证岩屑烘干效果的同时,不会破坏岩屑内部的有机质,利于后期试验。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装置架、电机、装置箱和烘干腔,装置架上安放装置箱,装置箱右侧顶端设有进料口,装置箱内设有烘干腔,烘干腔与进料口连通,烘干腔内设有烘干圆辊,烘干圆辊个数至少为八个,烘干圆辊之间通过传料带连接,传料带覆盖在烘干圆辊外,烘干圆辊外圆周面上设有散热口,散热口凸出烘干圆辊外圆周面,散热口与烘干圆辊连通,烘干圆辊两端均与空心连接轴连接,其中一侧空心连接轴通过轴承与烘干圆辊连接并与烘干圆辊连通,且汇集成一条管道与进风管道一端连通,进风管道另一端与热风机连接,另一侧的空心连接轴与烘干圆辊固定连接,且均连接一个传动轮,传动轮之间通过传动链条连接,其中一个传动轮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烘干腔外套有回水腔,回水腔包括第一回水腔和第二回水腔,第一回水腔和第二回水腔底部分别设有进水管和回水管,进水管和回水管分别与装置箱下方的进水箱和回水箱连通;装置箱一端设有出料口,出料口与传料带之间设有导料板,导料板一端穿过装置箱位于装置箱外。
所述的散热口个数为若干个,散热口均等分布在烘干圆辊外圆周面上。
所述的第一回水腔和第二回水腔之间互不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计合理,安全可靠:
1)采用传料带内通过烘干圆辊进行加热烘干,达到了岩屑边传送边烘干的效果,节约时间,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2)采用第一回水腔和第二回水腔,针对烘干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程度的降温,防治烘干的温度过高,破坏岩屑中的有机质。
本录井岩屑烘干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达到了良好烘干效果的同时,又不会因烘干温度过高破坏岩屑中的有机质,适合大规模推广和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各图,本实用新型具体采用如下实施方式:包括装置架11、电机18、装置箱1和烘干腔3,装置架11上安放装置箱1,装置箱1右侧顶端设有进料口8装置箱1内设有烘干腔3,烘干腔3与进料口8连通,烘干腔3内设有烘干圆辊5,烘干圆辊5个数至少为八个,烘干圆辊5之间通过传料带7连接,传料带7覆盖在烘干圆辊5外,烘干圆辊5外圆周面上设有散热口4,散热口4凸出烘干圆辊5外圆周面,散热口4与烘干圆辊5连通,烘干圆辊5两端均与空心连接轴10连接,其中一侧空心连接轴10通过轴承与烘干圆辊5连接并与烘干圆辊5连通,且汇集成一条管道与进风管道14一端连通,进风管道14另一端与热风机15连接,另一侧的空心连接轴10与烘干圆辊5固定连接,且均连接一个传动轮16,传动轮16之间通过传动链条17连接,其中一个传动轮16与电机18的输出轴连接;烘干腔3外套有回水腔,回水腔包括第一回水腔2和第二回水腔6,第一回水腔2和第二回水腔6底部分别设有进水管和回水管,进水管和回水管分别与装置箱1下方的进水箱12和回水箱13连通;装置箱1一端设有出料口,出料口与传料带7之间设有导料板9,导料板9一端穿过装置箱1位于装置箱1外。所述的散热口4个数为若干个,散热口4均等分布在烘干圆辊5外圆周面上。所述的第一回水腔2和第二回水腔6之间互不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中国,未经刘中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1907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陶镁防火板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可扭转的限位隔震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