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池转接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018801.X | 申请日: | 2017-0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228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 发明(设计)人: | 程匹克;杨佳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宝龙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40 | 分类号: | H01R13/40;H01R13/66;H01R33/94 |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19 | 代理人: | 屈科辉,傅磊 |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转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供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转接器。
背景技术
在很多电子产品中用单节电池供电,单节5号电池或单节7号电池等,而单节电池供电的电子产品测试时,一般用非充电电池或可充电电池供电进行供电测试,这样带来的很明显的两个缺陷一是废弃电池处理不当带来环境污染、二是购买电池的成本较高,虽然可充电电池可以相对降低成本,但可充电电池还是会损耗有寿命限制的,需要进行改进。
在中国专利申请号:200720018353.X中公开了一种电池转接器,有一套筒,套筒内孔一端有环形沟槽,套筒的沟槽卡有一个导电体的支撑块,支撑块外周面有能卡在沟槽的环形突棱,导电体穿过支撑块的轴心线并在支撑块两端面有翻边,支撑块外周前部为锥面,套筒沟槽的内面为对应的内锥面。该电池转接器能使小规格电池装入后适应大规格电池外形尺寸的场所使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该技术方案只是使用不同规格的电池使用,但是,还是利用了电池,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有待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池转接器。
一种电池转接器,包括壳体、第一正电极、第一负电极、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壳体具有相对分布的两端;第一正电极、第一负电极分别安装在壳体的两端,第一正电极与第一导线电连接,第一负电极与第二导线电连接。
优选地,壳体内具有容纳空间,壳体上设有与容纳空间连通的安装孔;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均置于容纳空间内;在安装孔的内侧设置第二正电极、第二负电极,第二正电极、第二负电极均与壳体连接;第一正电极通过第一导线与第二正电极电连接;第一负电极通过第二导线与第二负电极电连接。
优选地,安装孔的边缘向远离壳体的方向延伸形成呈环形布置的凸起部。
优选地,壳体为圆柱形,壳体的直径为6-36mm,壳体、第一正电极和第一负电极的总长为25-95mm,第一正电极、第一负电极、第二正电极均为圆柱形,第一正电极的直径为2-8mm,第一负电极的直径为4-12mm,第二正电极的直径为0.8-1.6mm,第二负电极为矩形,第二负电极的宽度为1-2mm,凸起部的高度为2-6mm。
优选地,壳体的直径为14mm,壳体、第一正电极和第一负电极的总长为50mm,第一正电极的直径为5mm,第一负电极的直径为9mm,第二正电极的直径为1.3mm,第二负电极的宽度为1.5mm,凸起部的高度为4mm。
优选地,壳体的直径为10mm,壳体、第一正电极和第一负电极的总长为45mm,第一正电极的直径为3mm,第一负电极的直径为6mm,第二正电极的直径为1.3mm,第二负电极的宽度为1.5mm,凸起部的高度为4mm。
优选地,还包括电源适配器、接头,电源适配器安装在壳体上,第一正电极通过第一导线与电源适配器电连接,第一负电极通过第二导线与电源适配器电连接;接头与电源适配器电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第三正电极、第三负电极,第三正电极与第一正电极可拆卸连接,第三负电极与第一负电极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第一正电极上设有第一卡接件,第三正电极上设有与第一卡接件相配合的第一卡合件。
优选地,第一负电极上设有第二卡接件,第三负电极上设有与第二卡接件相配合的第二卡合件。
本实用新型的电池转接器的应用既避免了废弃电池处理不当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降低了购买电池的成本,同时也操作方便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的结合;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池转接器,包括壳体A、第一正电极1、第一负电极2、第一导线3、第二导线4,壳体A具有相对分布的两端;第一正电极1、第一负电极2分别安装在壳体A的两端,第一正电极1与第一导线3电连接,第一负电极2与第二导线4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宝龙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宝龙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188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处理室内废气的装置
- 下一篇:DVI连接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