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润滑式柱塞泵填料函总成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011510.8 | 申请日: | 2017-01-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489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 发明(设计)人: | 张虎贲;张昕;邢照峰;支乐菲;薛广鹏;周文浩;朱书宁;丁熠;殷学峰;毕坤艳;高娴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雅菲 |
| 主分类号: | F04B53/02 | 分类号: | F04B53/02;F04B53/18;F04B53/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5723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润滑 柱塞 填料函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集输系统三柱塞泵中相关配件,具体而言就是一种新型润滑式柱塞泵填料函总成。
背景技术
目前,目前现场采用的是三柱塞往复式柱塞泵的密封填料函都大同小异,其工作原理是,由压盖挤压铜压套,铜压套压紧盘根,盘根被挤压膨胀后与柱塞工作面紧密相连起到密封作用。
但是现场中存在的问题是:更换盘根和柱塞后,使用时间不长,盘根开始漏失,接着柱塞开始腐蚀,表面产生穴蚀(麻点),造成盘根漏失严重,只好停泵更换盘根和柱塞,造成材料消耗严重,起、停泵次数增加。其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碎屑:输送的介质中含有少量杂物,增压泵靠柱塞的往复运动来排出液体,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的往复次数可达到230次/分。高速往复运动使柱塞和盘根产生剧烈的摩擦,同时会产生部分碎屑。碎屑和液体中的杂物一起被带入密封面,加速盘根和柱塞的磨损,造成泵效降低,盘根漏失增大,更换频繁。柱塞磨损加剧,材料消耗严重。
二是锈蚀:输送介质中含有酸碱离子,对柱塞起腐蚀作用;停泵后,由于柱塞表面附着由盘根渗漏出的污水,长期停放在空气中,对柱塞造成腐蚀,产生坑道和麻点,并且长期停留后析出的颗粒晶体,随泵的运行进入填料函加大了对柱塞和盘根的磨损。
三是柱塞与盘根干磨:启动时,盘根与柱塞激烈摩擦无润滑物质,易产生冒烟,盘根烧结现象,降低盘根的使用寿命,并且摩擦产生的高温对柱塞也产生较大伤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设计了一种新型润滑式柱塞泵填料函总成。
本实用新型是由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新型润滑式柱塞泵填料函总成,包括:本体、定位凸台、调节螺帽、压套、螺钉、润滑螺孔、柱塞孔、调节孔、外环形槽、过油通道、内环形槽;其新型润滑式柱塞泵填料函总成本体呈圆筒状结构,本体左端沿外周设有四个均布的呈梯形状定位凸台,右端设有与调节螺帽相配合的外螺纹,压套装入本体的右端内腔,通过调节螺帽压紧。
其调节螺帽设计为圆台状锥形空心结构,调节螺帽轴心部位设有圆形调节螺帽,沿外周设有六个调节孔,调节孔左端同一轴线上设有六个与调节螺帽相贯通的润滑螺孔,润滑螺孔与螺钉相配合。
其压套呈台阶状圆筒形结构,压套内腔左端设有一道内环形槽,右端台阶部分设有外环形槽,沿外环形槽底部设有压套内腔连通的过油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将运动产生的碎屑进入压套前端的凹槽中,减小了碎屑对盘根、柱塞的磨损,并且对柱塞和填料起到了润滑、降温的作用,延长了填料更换周期,降低了材料消耗,提高了泵运行时率。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图1中的A-A断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本体、2.定位凸台、3.调节螺帽、4.压套、5.螺钉、301.润滑螺孔、302.柱塞孔、303.调节孔、401.外环形槽、402.过油通道、403.内环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作进一步阐述:
新型润滑式柱塞泵填料函总成,包括:本体1、定位凸台2、调节螺帽3、压套4、螺钉5、润滑螺孔301、柱塞孔302、调节孔303、外环形槽401、过油通道402、内环形槽403;其特征是:所述的新型润滑式柱塞泵填料函总成本体1呈圆筒状结构,本体1左端沿外周设有四个均布的呈梯形状定位凸台2,右端设有与调节螺帽3相配合的外螺纹,压套4装入本体1的右端内腔,通过调节螺帽3压紧。
其调节螺帽3设计为圆台状锥形空心结构,调节螺帽3轴心部位设有圆形调节螺帽3,沿外周设有六个调节孔303,调节孔303左端同一轴线上设有六个与调节螺帽3相贯通的润滑螺孔301,润滑螺孔301与螺钉5相配合。
其压套4呈台阶状圆筒形结构,压套4内腔左端设有一道内环形槽403,右端台阶部分设有外环形槽401,沿外环形槽401底部设有压套4内腔连通的过油通道40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雅菲,未经李雅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115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