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高炉砌筑施工的升降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10575.0 | 申请日: | 2017-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025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9 |
发明(设计)人: | 董保村;项小飞;赵建刚;高飞;张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天工集团天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F11/04 | 分类号: | B66F11/04;B66F17/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12201 | 代理人: | 刘玥 |
地址: | 300301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高炉 砌筑 施工 升降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炉砌筑施工设备,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高炉砌筑施工的升降平台。
背景技术
本领域技术人员均知,高炉的大修具有工期紧、砌筑量大的特点,由于高炉砌筑时砖量较大,且砌筑施工比较困难,尤其时铁口、风口的尺寸较小,致使一些预制块无法从铁口、风口处进炉,因此,材料进炉成为施工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有的传统方法是采用炉腹保护棚进行炉内砌筑及进料,再采用卷扬机将预制块下吊至炉底砌筑,炉腹以上保护棚拆除后再在炉内搭设脚手架砌筑炉腹至炉喉耐候材料。
但是这种传统的方法受限较多,需要多次吊装倒运及脚手架的搭设,不仅繁琐、费时,而且耗费人工、机械,也无法保障炉内砌筑材料的供应充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解决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并为此提供一种用于高炉砌筑施工的升降平台。该技术的应用可以使高炉的大修施工不再繁琐费时,减少人工、机械的耗费,并可同时进行多层作业,从而缩短施工周期,充分保障高炉的砌筑效率。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高炉砌筑施工的升降平台,包括由若干个相互交错连接的横梁和纵梁构成的托架,所述托架的圆周上均布设置若干个通过连接板连接所述托架的吊耳,所述的吊耳上设置有与所述的连接板连接且垂直的第一加强筋,所述托架的外径与高炉炉腹之间圆周均布若干个支撑梁和四个主梁,相邻的两个支撑梁或相邻的主梁与支撑梁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二加强筋,所述托架的上表面设置有托板。
若干个所述的横梁、纵梁及支撑梁均由槽钢制作。
所述支撑梁的数量至少为8个。
四个所述的主梁由槽钢及设置在所述槽钢内的小槽钢构成伸缩结构。
所述吊耳的数量至少为6个。
所述吊耳上吊孔的半径为5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取材容易,制作简单,资金投入较少。
(2)通过与手板葫芦的巧妙结合,可实现工作平台在高炉炉腹内的自由移动,且由槽钢及设置在所述槽钢内的小槽钢构成的四个主梁可以人工实现伸缩变化,从而保证自由移动的工作平台直径可以随炉腹内径的尺寸变化而改变,使得砌筑工作变得轻松、快捷。
(3)由横梁和纵梁网格状焊接而成的托架可以限定托板的位置,从而保证工作平台在升降过程中的稳固状态,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4)吊耳的合理布局,可以保证操作平台在升降过程中的平稳、安全,避免了单根吊绳吊装会发生平台旋转的危险,为安全生产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5)可一次性将大型预制块吊运到位并同时进行炉底及炉腹保护棚以上的多层作业,从而解决一直难以解决的施工工期紧、人员施工效率浪费的难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吊耳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托架、2--吊耳、3--支撑梁、4--托板、5--第二加强筋、6--高炉炉腹、7--主梁、11-横梁、12--纵梁、21--连接板、22--第一加强筋、23--吊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更容易被清楚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以详细描述。
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高炉砌筑施工的升降平台,包括由若干个相互交错的横梁11和纵梁12焊接而成的托架1,所述托架1的圆周上均布焊接若干个通过连接板21连接所述托架1的吊耳2,所述的吊耳2上设置有与所述的连接板21连接且垂直的第一加强筋22,所述托架1的外径与高炉炉腹6之间设置有圆周均布的若干个支撑梁3和四个主梁7,相邻的两个支撑梁3之间或相邻的主梁7与支撑梁3之间分别焊接第二加强筋5,所述托架1的上表面焊接托板4。
若干个所述的支撑梁3、横梁11及纵梁12及均由槽钢制作。
所述支撑梁3的数量可以根据结构设置的需要确定,至少应为8个。
四个所述的主梁7由槽钢及设置在所述槽钢内的小槽钢构成伸缩结构。
所述吊耳2的数量可以根据结构设置的需要确定,至少应为6个。
所述吊耳2上吊孔23的半径设置为50mm。
利用本实用新型进行高炉砌筑的施工方法是:
(1)在高炉风口炉缸以下砌筑保护棚,安装完成后,利用高炉炉头检修门设置的电动葫芦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成材料运至保护棚上进行拼装,施工人员由炉头检修门设置的爬梯上下,炉缸以下同时可以进行砌筑作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天工集团天津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天工集团天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105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