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直立护岸河道的深度可调沉水植物浮床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10518.2 | 申请日: | 2017-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179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晁建颖;杨飞;孔明;张毅敏;汪龙眠;高月香;巫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2252 | 代理人: | 戴朝荣 |
地址: | 210042***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直立 护岸 河道 深度 可调 植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直立护岸河道的深度可调沉水植物浮床。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但是环保配套措施不能有效完善,造成我国大部分城市河道污染严重。为了控制河道水污染,净化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在环境工程中应用了大量以水生植物为净化主体的净化技术。
生态浮床技术是近年来常见的一种河流水质改善技术。该技术以针对城市河道水体普遍富营养化的问题,利用挺水植物在河道中无土栽培,以水体中氮磷为营养物质,既美化保护生态环境,又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且成本低。但是,影响本技术使用的因素也较多,如河湖的水文水动力条件、河道通航等,且生态浮床多以挺水植物为主,一般以根部浸入水面以下吸收、吸附或者降解污染物为主,其净化效果远小于沉水植物的净化效果。
另外,由于城市河道两岸多为直立式护岸,一般为干砌石和浆砌石重力式挡墙、混凝土挡墙等。此类型护岸建设时施工方便、造价低、稳定性好,被大量使用,但是其生态效应差,透水性低,基本没有净化效果,不利于其他净化工程的实施。同时,由于受水质较差和水位变化较大影响,不利于沉水植物恢复,生态浮床技术本身净化能力有限,且生态改造难度大,投资高。总体上来讲,城市直立护岸河道水体原位生态净化技术缺乏,效果不佳,存在一定的问题。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一种适用于直立护岸河道的深度可调式沉水植物浮床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直立护岸河道的深度可调沉水植物浮床,本用于直立护岸河道的深度可调沉水植物浮床旨在克服沉水植物恢复技术不适用于城市直立护岸河道,而生态浮床技术水质净化效率低的问题,将沉水植物种植在可调节深度的沉水植物浮床内,根据水位和水质变化调节沉水植物浮床的深度来满足沉水植物生长所需光照条件,实现直立护岸河道的沉水植物恢复和水质净化。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直立护岸河道的深度可调沉水植物浮床,包括沉水植物浮床和浮床支架装置;
所述沉水植物浮床包括长方体框架、钢丝网、填料和沉水植物,所述长方体框架的四周均包裹有所述钢丝网,所述钢丝网的内部填充有所述填料,所述填料中的颗粒直径均大于所述钢丝网的网孔直径,所述沉水植物种植在所述填料上;
所述浮床支架装置包括固定锚桩、固定支架和升降螺杆,所述固定支架为由左固定支架、右固定支架、上固定支架和下固定支架相互连接而成的长方形结构,所述固定锚桩为多个,所述固定锚桩的一端与直立护岸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锚桩的另一端分别与左固定支架和右固定支架连接,所述上固定支架的中部设有圆孔,所述升降螺杆的一端穿过上固定支架的圆孔从而与下固定支架转动连接,所述升降螺杆的顶部安装有螺杆手柄;
所述沉水植物浮床中的长方体框架连接有与升降螺杆相配合的升降螺母,所述升降螺母与升降螺杆转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锚桩包括2个上固定锚桩和2个下固定锚桩,其中2个上固定锚桩分别与左固定支架的中上部和右固定支架的中上部连接,另2个下固定锚桩分别与左固定支架的中下部和右固定支架的中下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2个所述上固定锚桩分别与左固定支架的中上部和右固定支架的中上部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另2个所述下固定锚桩分别与左固定支架的中下部和右固定支架的中下部通过焊接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上固定锚桩和下固定锚桩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螺栓,所述左固定支架的中上部和中下部以及右固定支架的中上部和中下部均设有孔洞,所述螺栓插入孔洞内且螺栓通过固定螺母固定在孔洞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浮床支架装置为2个,所述长方体框架顶部中长度较长的边框上连接有2个升降螺母且2个升降螺母分别与2个浮床支架装置中的升降螺杆连接,所述长方体框架底部中长度较长的边框上连接有2个升降螺母且2个升降螺母分别与2个浮床支架装置中的升降螺杆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填料为碎石、煤渣或陶粒之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所述填料中颗粒的平均直径不小于所述钢丝网的网孔直径的2倍。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沉水植物包括狐尾藻、苦草、黑藻或微齿眼子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105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