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外后视镜安装系统及汽车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007298.8 | 申请日: | 2017-01-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169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 发明(设计)人: | 郭晓强;刘义;李向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1/06 | 分类号: | B60R1/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5 | 代理人: | 张洋,黄健 |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后视镜 安装 系统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外后视镜安装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汽车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现有汽车的车门上连接有外后视镜安装系统,外后视镜安装系统包括外后视镜装置和安装板,安装板用于与车门连接,外后视镜装置上设有螺纹孔,安装板上设有连接孔。在将外后视镜装置与车门进行装配时,先将安装板与车门连接,之后需要对准螺纹孔与连接孔,再通过螺栓依次穿过连接孔和螺纹孔,使螺栓与螺纹孔螺接,从而将外后视镜装置与安装板连接定位。
然而,在装配过程中,容易出现螺纹孔与连接孔的位置错开而无法完全对准的情况,由此造成螺栓不易穿入的问题,从而增加了装配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外后视镜安装系统及汽车,以降低外后视镜的安装难度。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外后视镜安装系统,包括:
外后视镜装置,所述外后视镜装置上设有螺纹孔;
螺栓,包括相连接的螺柱和螺帽,所述螺柱与所述螺纹孔螺接;
安装板,用于与车门连接,所述安装板上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包括穿孔和紧固孔,所述穿孔和紧固孔之间形成有开口使所述穿孔和紧固孔相连通,所述螺帽能够穿入所述穿孔,所述螺柱能够通过所述开口由所述穿孔穿入所述紧固孔,所述螺柱能够与所述螺纹孔旋紧以使所述螺帽能够压紧所述紧固孔的边缘,使所述外后视镜装置与安装板连接定位。
所述的外后视镜安装系统,优选的,所述穿孔的两侧设有导向斜面,两个所述导向斜面分别与所述开口的两端连接,两个所述导向斜面之间形成有设定角度,以使所述螺柱能够通过与所述导向斜面的相对滑动滑向所述开口。
所述的外后视镜安装系统,优选的,所述穿孔为三角形,所述开口形成在所述三角形的其中一角处。
所述的外后视镜安装系统,优选的,所述穿孔为等腰三角形,所述开口形成在所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处。
所述的外后视镜安装系统,优选的,所述紧固孔的中心位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轴线上。
所述的外后视镜安装系统,优选的,所述等腰三角形的轴线沿竖直方向设置。
所述的外后视镜安装系统,优选的,所述螺纹孔、螺栓和连接孔均为两个,两个所述螺纹孔间隔设置,两个所述连接孔间隔设置。
所述的外后视镜安装系统,优选的,所述外后视镜装置上还设有定位销,所述安装板还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销用于穿设在所述定位孔中,以使所述外后视镜装置与安装板预定位。
所述的外后视镜安装系统,优选的,所述定位销和定位孔均为两个,两个所述定位销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定位孔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车体和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外后视镜安装系统,所述安装板与所述车体的车门连接。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外后视镜安装系统,在将外后视镜装置与车门装配过程中,可先将安装板与车门连接,之后对螺栓进行预安装,即将螺柱与螺纹孔螺接但暂不旋紧,之后使螺帽和螺柱沿穿孔的轴向依次穿过穿孔,从而使螺栓穿设在穿孔内,之后使螺栓沿穿孔的径向朝向开口移动,使螺柱通过开口穿入紧固孔,最后旋紧螺栓,使螺帽压紧紧固孔的边缘,完成外后视镜装置与安装板的连接定位,操作简单方便且连接可靠。由于螺栓能够预先与螺纹孔进行螺接,因此螺栓能够更容易的对准并穿入螺纹孔,从而降低了外后视镜的安装难度,并能够保证螺栓与螺纹孔连接的可靠性,避免由于螺栓轴线与螺纹孔的轴线形成夹角,造成螺纹滑丝的情况。另外,由于螺栓能够预先与螺纹孔进行螺接,还能够防止螺栓在安装过程中掉入车门内部空腔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后视镜安装系统的外后视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后视镜安装系统的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后视镜安装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1:外后视镜装置;102:螺纹孔; 103:螺栓;
104:螺柱;105:螺帽; 106:安装板;
107:连接孔;108:穿孔; 109:紧固孔;
110:开口;111:导向斜面; 112:定位销;
113: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072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TO金属陶瓷管壳结构
- 下一篇:液体推进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