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排水采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03197.3 | 申请日: | 2017-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549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3 |
发明(设计)人: | 阳建平;孙而杰;张海祖;姚睿;张维祎;李思瑶;胡鑫;李仪仟;赵麟天;周建明;鲁振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2 | 分类号: | E21B43/22;E21B4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5 | 代理人: | 张洋,黄健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及天然气开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排水采气装置。
背景技术
国内外大多数的天然气藏,在其边界的局部或全部区域,都被地层水(边水、底水,或边、底水共存)所包围;开采过程中,随着压力的降低,地层水不断侵入到气层中;近井地带高含水以后,便限制了气体向生产井的流动;生产井出水也是不可避免。因此,如何将井筒内的存水及时排出,是气井能够维持正常生产的关键。
在现有技术中,根据井深、出水量、井况、储层等因素,研究发展了多种排水工艺方法,依据其排水原理,大致可归分为两类:借助外力排水类型和借助地层能量举升存水类型。
借助外力排水类型主要包括:(1)机械排水技术(泵抽),例如抽油泵排水、电潜泵排水、涡轮泵排水等、(2)气举排水技术、(3)连续循环注天然气排水技术和(4)井下回注排水技术等。
借助地层能量举升存水类型主要包括:(1)优化管柱、(2)连续油管排水技术(与优化管柱类似)、(3)泡沫排水技术(简称泡排)、(4)超声波雾化排水技术和(5)柱塞气举排水技术等。
然而,由于借助外力排水类型的排水工艺方法,需要沉没度,因此会造成井底存水,导致井底存水向近井地带反渗吸,使气体的渗流通道被慢慢水淹,因而气体在近井地带的渗流阻力增大,同时,也降低了井底生产压差。
借助地层能量举升存水类型的排水工艺方法,一方面会造成井底存有积液,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反渗吸,使得气体在近井地带的渗流阻力增大,另一方面采气管柱内,气体的流动必须克服水的阻力,会导致气流不畅、生产压差降低,使得采气速度慢,另外,在该类工艺下,依靠气体带水,则井底压力增大,再加上反渗吸,会使得生产压差减小,造成气体流动不畅,使气体产能降低,这样,整个系统的排水能力也会降低,排水能力降低以后,又导致井底存水增加,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综上所述,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排水采气装置,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导致气体的采出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排水采气装置,以提高气体的采收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排水采气装置,包括:采气管柱、套管、气液分流装置、引液管、连续油管、泡沫添加装置和注气装置;其中:
所述采气管柱、所述气液分流装置和所述引液管位于所述套管的内部;所述套管在位于气层部位的井段上设置有射孔;
所述气液分流装置与套管之间通过封隔器形成密封,将套管分隔为第一部分空间和第二部分空间;所述第一部分空间用于暂存水液;所述第二部分空间用于气液的分离和暂存水液;
所述气液分流装置的上部与所述采气管柱的下部连接,形成气体产出通道;所述气液分流装置的下部与所述引液管的上部连接,所述引液管的下部与所述单向阀连接,用于将积液区内的液体导流到所述套管的第一部分空间内;
所述连续油管由所述套管的套管口下入到套管环空内;所述连续油管的底部位于封隔器上方的预设高度处;所述连续油管的上部分别与所述泡沫添加装置和所述注气装置连接。
可选地,所述泡沫添加装置包括:泡沫罐和注入泵;其中,所述泡沫罐的一端与所述注入泵的一端连接,所述注入泵的另一端与所述连续油管连接。
可选地,所述注气装置包括压缩机;其中,所述压缩机的一端与所述采气管柱的上部输气管线连接,所述压缩机的另一端与所述连续油管连接。
可选地,所述封隔器位于气层顶部以上的预设高度处。
可选地,还包括:补距短管;其中,所述补距短管的一端与所述气液分流装置的下部连接,所述补距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引液管的上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补距短管的一端通过接头与所述气液分流装置的下部连接,所述补距短管的另一端通过接头与所述引液管的上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采气管柱的上部通过阀门与所述注气装置的一端连接;所述采气管柱的下部通过接头与所述气液分流装置的上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注入泵的另一端通过阀门与所述连续油管连接。
可选地,所述压缩机的另一端通过阀门与所述连续油管连接。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排水采气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031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油水井解堵技术装置
- 下一篇:热采井套管热应力补偿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