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化标签分离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01651.1 | 申请日: | 2017-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754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4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祥;洪唯唯;苏华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漳州佳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3/06 | 分类号: | B65H3/06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63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化 标签 分离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化标签分离机构。
背景技术
由于相关政策的规定,在包装行业中大部分的外包装产品需要在包装袋外部贴上纸质标签,但在此过程中往往能发现整叠的标签处出现粘胶现象,使得标签并不容易分离,使得贴标签的工人生产效率大大降低,现如今,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对于自动标签分离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此需要一种自动化标签分离机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化标签分离机构,不仅结构紧凑,而且方便用于分离标签。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自动化标签分离机构,包括一矩形槽板,所述矩形槽板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存放待分离标签的可调节内标腔,矩形槽板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存放已分离标签的可调节外标腔,所述可调节的内标签内设置有用于压在待分离标签上的第一滚压轮,所述第一滚压轮由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用于实现带动标签进入可调节外标腔,所述矩形槽板的下部设置有由第二驱动机构驱动并穿入可调节标签内的第二滚压轮,所述可调节标签内还设置有与第二滚压轮相配合用于实现将部分因粘度较大同时进入外标腔内的两张标签继续分离的从动滚压轮。
进一步地,所述可调节内标腔包括设置于矩形槽板内并位于两侧的第一限位调节板,所述第一限位调节板的外侧分别设置有一对纵向穿出矩形槽板侧壁的第一导向杆,位于两第一限位调节板之间设置有第二限位调节板,所述第二限位调节上设置有从矩形槽板一端穿出的第二导向杆。
进一步地,位于可调节内标腔的上侧罩设有可拆的顶盖,所述顶盖上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下侧经销轴铰接有转动臂,所述第一滚压轮安装于转动臂的另一端,所述转动臂与安装座之间还设置有压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顶盖下侧的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皮带轮,所述皮带轮经传动带与设置于第一滚压轮上的皮带轮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可调节外标腔包括设置于矩形槽板内并位于两侧的第三限位调节板,所述第三限位调节板的外侧分别设置有一对纵向穿出矩形槽板侧壁的第三导向杆,位于两第一限位调节板之间设置有第四限位调节板,所述第四限位调节上设置有从矩形槽板另一端穿出的第四导向杆。
进一步地,所述从动滚压轮设置于两第三限位调节板靠近可调节内标腔一侧的端口处,两第三限位调节板靠近可调节内标腔一侧的端口呈喇叭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经固定板设置于矩形槽板下侧的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皮带轮,所述皮带轮经传动带与设置有第二滚压轮的传动轴端部上的皮带轮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矩形槽板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有具有竖向槽口的支撑板,所述从动滚压轮上穿设有从动轴,所述从动轴的两端分别架设于支撑板的槽口上,所述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纵向支撑轴,所述纵向支撑轴上设置有与从动轴相连接的拉簧。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该标签分离机构,不仅结构紧凑,而且方便用于分离标签;并且可以实现不同规格包装标签的分离工作,简单有效,使用范围广;利用滚压轮转动,解决标签分离自走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去除顶盖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中:10-矩形槽板20-可调节内标腔21-第一限位调节板22-第一导向杆23-第二限位调节板24-第二导向杆30-可调节外标腔31-第三限位调节板32-第三导向杆33-第四限位调节板34-第四导向杆40-第一滚压轮41-皮带轮50-第二滚压轮60-从动滚压轮61-从动轴70-顶盖71-安装座72-转动臂73-压簧81-第二驱动电机82-皮带轮83-传动带84-皮带轮90-支撑板91-竖向槽口92-纵向支撑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参考图1至图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漳州佳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漳州佳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016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