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米代森锰锌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90378.4 | 申请日: | 2017-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502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赵金浩;肖豆鑫;程敬丽;赵禾一;朱国念;李红叶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F13/00 | 分类号: | C07F13/00;C08G83/00;A01N47/14;A01P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代森锰锌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级代森锰锌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代森锰:将代森铵、分散剂与缓冲液混合后,于30~50℃滴加锰盐水溶液;滴加完毕后,过滤,所得的滤饼Ⅰ干燥;2)、于40~50℃,在步骤1)所得的干燥后滤饼Ⅰ中加入水形成代森锰悬浊液,搅拌均匀,滴加锌盐水溶液,滴加完毕后过滤,所得的滤饼Ⅱ干燥,得到纳米级代森锰锌。本发明不经过物理研磨及其他工序,即可生产出纳米级别的代森锰锌。该纳米农药可以降低用药量,提高药效,且生产工艺环保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剂-纳米级代森锰锌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代森锰锌是一种优良的保护性杀菌剂,具有高效、低毒、广谱、抗性发展缓慢等特点,可防治多种果树、蔬菜的疫病、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等真菌性病害,对柑橘黑点病(砂皮病)有特效。代森锰锌的全称是“乙撑双二硫代氨基甲酸锰锌络合物”,它是锌离子与代森锰颗粒表面形成的一种“表面络合物”,是代森锰与锌离子在颗粒表面局部化学反应的结果。非全络合态的代森锰锌因含有大量未络合的代森锰和少量的代森锰锌,既造成生产成本的浪费,又在杀菌过程中会快速释放过量的锰离子,对农作物产生极大地危害,间接伤害人和动物的身体健康,造成公害。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提高代森锰锌络合度至关重要。提高代森锰锌络合度的关键就是降低代森锰的粒径,锌离子就可以更好地与代森锰络合,生成全络合态代森锰锌。
专利CN 101962392 A公布了一种代森锰锌湿法研磨络合锌制备工艺,采用二级湿法研磨技术使代森锰颗粒足够小,从而与锌离子充分发生络合反应,得到全络合态的代森锰锌。此专利实际上是采用胶体磨和砂磨机研磨浆料,通过物理研磨降低代森锰锌颗粒粒径,粒径为2-5μm。但这样会造成生产能耗加大,不够环保。
专利CN 1695449A公布了一种代森锰锌制备工艺,将代森锰、锌盐、反应助剂打浆,然后把所得浆料置于研磨机内进行研磨,在研磨过程中物料发生络合反应得到全络合态代森锰锌,平均粒度小于5μm。和CN 101962392 A一样,也是通过物理研磨来降低产品粒径。
专利CN 104412999A公布了一种代森锰锌的配备方法,将代森锰与锌在有机溶剂中络合与脱水转晶,减少了产品的分解,降低了有害杂质和粉尘的污染,但该方法采用有机溶剂,而合成代森锰锌一般采用水作为溶剂,所以该发明实际上加重了污染。
目前国内外生产的代森锰锌制剂主要是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可湿性粉剂采用代森锰锌原药加适当助剂、填料,通过机械粉碎加工而成的,平均粒径数十微米,在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粉尘飞扬,不仅直接危害人畜健康,而且造成环境污染。为了克服可湿性粉剂的缺点,经改进形成了代森锰锌悬浮剂,把固态剂型再加工分散于水中形成液体制剂,平均粒径几个μm,但是也出现了容易分层、沉淀和结块的现象,包装量大,贮藏和运输不便。代森锰锌产品面临着进一步改进的需求。
专利CN 1545878A公布了一种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及其制造方法,由40-90%的代森锰锌加上润湿剂,分散剂,粘合剂,稳定剂和填料经加压喷雾干燥处理成空心球状颗粒。遇水能崩解分散成悬浮液,粒径在20-800μm左右。相比可湿性粉剂生产工艺,加工费用相对较高,工艺设备复杂。
专利CN 105104395A发明了一种90%代森锰锌微胶囊剂,以代森锰锌,分散剂为原料合成囊芯,然后直接加入囊材脲醛树脂进行剪切乳化,直接喷雾干燥法制得代森锰锌微胶囊剂。该微胶囊剂粒径在10μm左右,具有可控制释放,制备工艺简单的优点。但整个工艺中添加了脲醛树脂作为囊壳材料,不仅增大了生产成本,而且向环境中释放了更多的污染物。并且控制释放性能未加评估,药效也没有评估,存在一些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还没有一种生产工艺能直接制得粒径为1000nm以下的代森锰锌原药,而且大部分工艺是采用物理研磨的方法减小产品粒径,最细也在2μm左右。一些新的剂型,例如水分散粒剂,微胶囊剂,也存在着一些成本,环保等问题。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9037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