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骨干网中超低损耗光纤替换调度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86912.4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998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沈纲祥;李泳成;蔡安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12/24 | 分类号: | H04L12/24;H04Q11/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冯瑞;杨慧林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骨干 网中超低 损耗 光纤 替换 调度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骨干网中超低损耗光纤替换调度方法及系统,为了提高运营商的频谱使用效率而设计。本发明所述的方包括:S1分别计算各光纤链路替换后的增益,也即计算各光纤链路进行替换后减少的频隙FS数乘以到完成其余光纤链路全部替换剩余的时间;S2选择其中一个光纤链路替换后的增益最高的光纤链路进行替换;重复S1至S2,直至所有需要被替换的光纤链路全部替换完成。本发明通过确定最合理安排光纤的替换顺序,为运营商尽可能的节省频谱资源,供额外的业务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骨干网中超低损耗光纤替换调度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业务需求,超长距离的光传输系统有望采用超低损耗光纤,以提高传输容量和频谱效率。康宁公司生产的超低损耗(Ultra-low loss,ULL)光纤SMF-28已经商用。得益于超低损耗光纤技术的发展,为满足未来的通信需求,超低损耗光纤全面取代标准单模光纤成为可能。
在针对超低损耗光纤优势的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即网络运营商用于替换光纤的人力资源是有限的,将已有的光纤被替换成超低损耗光纤,往往需要花费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一旦某条超低损耗光纤替换完成,进行网络优化,有可能会减少当前正在使用的频谱资源,而新的可用频谱资源则可以携带额外的网络服务来获得额外的收入。例如:假设有三个链接,即N0-N1,N0-N2和N1-N2被替换。替换时间分别与链路长度成比例,即10,13和8天。分别考虑两个替换序列S1和S2。(S1:N1-N2;N0-N2;N0-N1,S2:N0-N2;N0-N1;N1-N2)。如果采用S1,由于链路N0-N2具有最高的频隙FS使用,在8天后完成链路N1-N2的替换,用于承载所有光信道的频隙FS的最大数量没有变化。相比之下,如果采用S2,在13天后完成链路N0-N2的替换,用于承载所有光信道的频隙FS的数量从10减少到6(6是链路N0-N1上使用的频隙FS的数量)。这意味着,对于S1中第二阶段(或者,更换第二个光纤链路时),仍使用相同的最大频隙FS。而对于S2中的第二阶段,仅需要更少的频隙FS,更多的频隙FS可用于提供额外的服务。类似地,当替换第二根光纤链路时,在S1中,链路N0-N2被替换,频隙FS从10减少到6。在S2中,链路N0-N1被替换,使用的频隙FS从6减到5。现在我们可以评估ULL光纤链路替换这两个序列的收益。我们使用图1中两条曲线下面的区域来衡量效率,因为面积越小意味着替换时间乘以频谱资源的值越低。对于S1,其时间乘以频隙FS的值为270频隙FS×天,这对应于ULL光纤替换可获得的40-频隙FS×天收益。对于S2,其时间加权频隙FS使用量为230频隙FS×天,相当于ULL光纤替换可获得的80-频隙FS×天收益。显然,S2比S1增加了100%。
上面的例子显示了有效调度的ULL光纤链路替换策略的重要性。网络运营商希望在每条光纤链路替换后立即重新优化网络,以提高频谱效率。但同时,不同的超低损耗光纤替换顺序将严重影响网络运营商的优化效果。因此,如何安排光纤的替换顺序将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鉴于上述,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骨干网中超低损耗光纤替换调度方法及系统,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确定光纤的合理替换顺序,节省频谱资源,供额外的业务使用,提高了频谱使用效率。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骨干网中超低损耗光纤替换调度方法,所述的方法称为MG策略,所述的MG策略具体包括:
S1分别计算各光纤链路替换后的增益,也即计算各光纤链路进行替换后减少的频隙FS数乘以到完成其余光纤链路全部替换剩余的时间;S2选择其中一个光纤链路替换后的增益最高的光纤链路进行替换;重复S1至S2,直至所有需要被替换的光纤链路全部替换完成。
进一步地,利用线性规划模型ILP确定光纤换调度策略,具体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869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