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81470.4 | 申请日: | 2017-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470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2 |
发明(设计)人: | 刘乾;李云森;邓世平;高原;娄山宁;俞云会;江传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沪云肿瘤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69/734 | 分类号: | C07C69/734;A61K31/216;A61P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丙酸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具有式I所示结构。本发明的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合物、前药、互变异构体或立体化学异构体或药物组合物具有较好的抗炎、抗血小板等作用的,同时又具有较长的治疗时间窗,未见明显副作用,安全有效,能够用作抗血栓、抗炎和脑卒中的治疗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医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包括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血管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的坏死。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显示,我国脑血管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而根据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道,脑卒中是影响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第3位的原因。同时,脑卒中是造成60岁以上人群死亡的第2大原因,为致死率最高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在我国,脑卒中已经成为主要的死亡原因。脑卒中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
我国每年死于脑卒中者有150万人,全国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我国脑卒中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的4-5倍,是日本的3.5倍,甚至高于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
卒中病人四分之三遗留轻重不同的残疾,四分之一遗留严重残疾,表现为约3/4肢体功能障碍,约2/3认知功能障碍(半数为痴呆)和约1/2抑郁。其医疗费用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负担,其残疾更是给本人及家庭带来精神和生活的巨大痛苦及严重不便。
缺血性脑卒中,顾名思义,是由脑组织缺血后的供氧中断引起的疾病。脑组织供氧中断后,神经细胞随即出现能量耗竭、糖酵解引发乳酸堆积、细胞内外的离子稳态遭破坏、神经介质的异常释放、一氧化氮和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以及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炎症因子对脑细胞的进一步损害。这些病理、生化改变一环扣一环倾泻而至,形成瀑布效应。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侧重于以下两个环节,即尽早改善和恢复缺血损伤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和保护脑组织免受代谢毒物的进一步损害。其中最根本的治疗措施是早期溶解血栓使闭塞的血管再通,在出现不可逆损害之前,给缺氧脑组织及时供血,抑制损伤神经元的一系列化学信号因子的连锁反应,增加脑组织的耐受性,从而挽救半暗区脑组织的功能。
但是在脑卒中疾病的治疗中一定要考虑时间窗的问题,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即脑卒中发病后,使用某种治疗方法减轻脑损伤的程度、促进机能恢复以及改善长期预后,必须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进行才有效。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时间窗以1~3小时最佳,原则上不应超过6小时。随机对照试验显示,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3h之内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是非常有效的治疗办法,这一治疗方法的临床益处需要存在可挽救的半暗带。但只有不到5%的患者能在这段时间内得到治疗。由于时间窗的限制,能得到rt-PA溶栓治疗的患者很少。同时其具有一定的颅内出血的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药的临床应用。
脑毛细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和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和脑脊液之间存在血脑屏障,这些屏障能够阻止某些物质由血液进入脑组织。药物在治疗脑卒中疾病的过程中,也需要使药物穿过血脑屏障并达到起效浓度才能产生作用,然而大部分药物分子并不能穿透血脑屏障到达脑部,因此许多治疗脑部疾病的药物在体外试验时能表现出较好的药物-靶点结合活性,然而在动物试验时却并不能表现出理想的药效作用。
因此,找到一种易穿透血脑屏障进入脑部发挥较好的抗炎、抗血小板等作用的,同时又有较长治疗时间窗,且安全有效的脑卒中治疗药物仍然是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沪云肿瘤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沪云肿瘤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814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