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化工行业煤气油气集中回收的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77016.1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970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朱书成;王希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龙成煤高效技术应用有限公司;河北龙成煤综合利用有限公司;陕西龙成煤清洁高效利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14 | 分类号: | B01D53/14;B01D50/00;B01D53/00 |
代理公司: | 郑州知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32 | 代理人: | 季发军 |
地址: | 474500 河南省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化工 行业 煤气 油气 集中 回收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化工行业煤气油气集中回收的工艺,属于煤化工领域。将煤化工行业的焦油罐、以及焦油联产制取汽油、柴油的汽油罐和柴油罐的罐顶呼吸管道与煤气净化的洗脱苯装置前的煤气管道连接,共同组成煤气油气管网,形成各罐体内和整个管网气体压力一致的结构,各罐体内随着液体高低位置的变化,煤气油气自动充填或外排,实现气体压力的自动补偿。洗脱苯装置内部的溶剂洗油与煤焦油、汽油、柴油中易挥发的小分子烃类、苯类等有机物相容性强,因此被吸收,对挥发物的收集率可达到99%,该装置和方法简单易行,具有极佳的成本优势和环保优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化工行业煤气油气集中回收的工艺,属于煤化工油气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煤化工及焦油深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储油库储存及销售的原油和汽油等轻质油品中含有大量的轻烃组分,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因此不可避免地会有一部分液态烃组分汽化,以油气的形式进入大气环境,不仅浪费能源,而且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体健康。
为减少油气挥发,人们设计了浮顶罐,采取油罐冷却、隔热措施,但采用浮顶罐及呼吸阀,仅能减少油气蒸发,而不能消除油气蒸发;浮顶是随着油位的高低而上下移动,在浮顶下移时,不可避免造成罐的内壁粘附油现象,粘附在罐内壁的油存在蒸发现象,在浮顶与油罐顶之间的空间又与大气相同,为避免此处形成爆炸极限气体,通常在罐顶部分设有多个通风口,及时稀释燃气浓度,使之处于安全气体范围之内,那么,必然有部分油气等可燃气体放空进入大气,污染环境;也有将呼吸阀呼出的煤气油气收集到放散塔,用点火炬的方式点燃呼出的煤气油气,这样会造成浪费,同时也污染环境;进而采取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及膜法等回收技术,但采用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及膜法等回收技术,回收成本比较大。
在煤的热解领域,如炼焦、生产兰碳、煤的低温热解等行业,同时可能伴随煤焦油加氢领域,以制取汽油、柴油,相应就会有许多汽油罐、柴油罐、中间油罐,这些油罐中油的进出,伴随着油气的呼吸,如何将这些煤焦油加氢领域中油罐的呼吸气与煤气净化工序结合起来,解决油气的回收,达到安全、环保、成本低廉成为重要课题。
公开号为CN105300032A的发明专利文献公开了油库油气智能回收系统及油气回收方法,包括压缩机、预冷器1、预冷器2、气液分离器、膜分离组件、制冷系统1、制冷系统2、贮液箱、控制系统,油气由油气回收管道依次经单向阀、压力变送器P1、阻火器由压缩机压缩后进入预冷器2冷凝,经气液分离器分离,气体部分通过膜分离组件分离出空气和油气,油气进入压缩机循环回收,液体部分通过贮液箱回到浮顶罐。本发明的优点是:冷凝技术与膜分离技术结合,提高油气回收效率;由于本油气回系统采用了网络智能检测和网络智能控制技术,实现了网络数据检测、有线和GPRS无线技术,使得测控系统线路简化、信息传递可靠,反应速度、监控及时,安全性强。
上述文献采用膜分离技术,并且采用浮顶罐,是处理单独油库油气回收的方法。尽管膜分离技术成本昂贵,但为了环保和安全,不得不用。
在煤的热解领域,煤气的净化有洗脱苯工序,以脱掉煤气中的烃类、苯类等有机物。在炼焦、生产兰碳、煤的低温热解等行业,可能同时伴随煤焦油加氢领域,以制取汽油、柴油,相应就会有许多汽油罐、柴油罐、中间油罐,这些油罐中油的进出,伴随着油气的呼吸,如何将这些煤焦油加氢领域中油罐的呼吸气与煤气净化工序结合起来,解决油气的回收,达到安全、环保、成本低廉成为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煤化工行业煤气油气集中回收的工艺。
本发明通过利用煤热解煤气净化本身已有设备,将焦油罐、地下放空槽、汽油罐、柴油罐等挥发的油气进行回收,旨在将过去放空部分的可燃气体也全部回收,一方面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利用资源,防止能源浪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龙成煤高效技术应用有限公司;河北龙成煤综合利用有限公司;陕西龙成煤清洁高效利用有限公司,未经河南龙成煤高效技术应用有限公司;河北龙成煤综合利用有限公司;陕西龙成煤清洁高效利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7701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