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可电致变色玻璃的智能车窗投射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76749.3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462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熊雅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陆投资(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3/04 | 分类号: | B60J3/04;G02F1/163;G02F1/153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00 | 代理人: | 谈晨雯 |
地址: | 20008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可电致 变色 玻璃 智能 车窗 投射 设备 | ||
一种基于可电致变色玻璃的智能车窗投射设备,包括:可电致变色玻璃;设置于该变色玻璃一侧车门内的投射组件,该投射组件可基于电控信号调节其在该变色玻璃上的投射位置和/或投射区域大小;控制器,用于控制该变色玻璃的变色及向投射组件提供电控信号;投射组件通过其在该变色玻璃上的投射提供位于投射区域内的可视信息或改变投射区域内的玻璃透光度。将变色玻璃作为影像投射媒介,通过投射不同的影像以实现基于变色玻璃的丰富应用。通过在变色玻璃上的局部二次透光度改变(变色玻璃为首次透光度改变)进一步提高车内光线强度调节的灵活性,通过投射可视信息,扩展了车内显示媒介的区域(不再局限于仪表或信息娱乐系统),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窗控制技术的开发,特别涉及基于可电致变色玻璃的智能车窗投射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中的车窗玻璃通常通过在玻璃表面或内部设置电加热元件(例如银浆印刷加热线、金属丝或透明导电膜等)来实现玻璃的电加热。这种方式可以在天气寒冷时进行除霜,或在湿度较高及车内外温差较大时除雾,以保障行车安全。
随着车窗玻璃制程的技术发展,目前还出现了一些可通过施加电流改变车窗玻璃颜色的方案。具体地,在车窗玻璃中添加可电致变色的材料。当施加不同的电流时,所添加的变色材料会产生不同的变色反应。通过这种变色反应可以改变车窗玻璃的颜色深浅,以达到调节车窗玻璃透光度的目的。这种方式应用在前挡风玻璃上可以很好地保障强烈阳光下的行车安全,或者也可以应用在特定的一块或多块车窗玻璃上以降低车内温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提供基于可电致变色玻璃的智能车窗投射设备,其可以基于当前环境或用户需求利用可电致变色玻璃来提供更个性化的行车服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可电致变色玻璃的智能车窗投射设备,包括:可电致变色玻璃;设置于该变色玻璃一侧车门内的投射组件,该投射组件可基于电控信号调节其在该变色玻璃上的投射位置和/或投射区域大小;控制器,用于控制该变色玻璃的变色及向投射组件提供电控信号;投射组件通过其在该变色玻璃上的投射提供位于投射区域内的可视信息或改变投射区域内的玻璃透光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方案具有以下优点:将变色玻璃作为影像投射媒介,通过投射不同的影像以实现基于变色玻璃的丰富应用。通过在变色玻璃上的局部二次透光度改变(变色玻璃为首次透光度改变)进一步提高车内光线强度调节的灵活性,通过投射可视信息,扩展了车内显示媒介的区域(不再局限于仪表或信息娱乐系统),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车窗投射设备应用于侧窗的实现原理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车窗投射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车窗投射设备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车窗投射设备在侧窗上的投射效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全面地了解本发明。但是,对于所属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明显的是,本发明的实现可不具有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所介绍的特定实施例。相反,可以考虑用下面的特征和要素的任意组合来实施本发明,而无论它们是否涉及不同的实施例。因此,下面的方面、特征、实施例和优点仅作说明之用而不应被看作是权利要求的要素或限定,除非在权利要求中明确提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陆投资(中国)有限公司,未经大陆投资(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767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