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流量系数测试气路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76518.2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541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发明(设计)人: | 张儒锋;萧琦;余迪超;姜德志;李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上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李天星;彭成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两位三通电磁阀 连接管 测试气路 工作气源 流量系数 流量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 测试管路 第一端 排气口 待测产品 高可靠性 高效率 人工的 测试 高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量系数测试气路,其包括工作气源、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排气口、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包括第四端、第五端和第六端,第一端通过第一连接管连接至工作气源,第二端连接排气口,第三端通过第二连接管连接至第四端;第五端通过测试管路连接至工作气源;第六端通过第三连接管连接至待测产品;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分别位于第三连接管和测试管路上。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流量系数测试气路的使用方法。本发明可以实现高产能高可靠性和高效率,大大减少了对人工的依赖,对产品的测试质量有极大的保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损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流量系数测试气路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水龙头等阀门,是一种流体的开关,流体经过此阀门流出,因此,阀门的流通能力大小对流体的流出量是有直接的影响。阀门在生产时,需要进行流量特性的测试。流经阀门的流量取决于阀门的孔径以及流体的压力,绝大部分情况下,人们都是向阀门提供一个稳定的流体压力,通过测量流体的流量来判断阀门的流通能力。例如,对于A阀门,给予其前端10kPa的气压时,流经此阀门的流量大于10升/分钟时为合格品;当阀门在给定的10kPa气压下,实际流过的流量小于10升/分钟则判断为不合格品,说明阀门内部通径存在瑕疵,阻碍了流体的流通,影响用户的使用。
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对这类产品的流通能力的测量,是通过人工进行测试控制,包括人工自己打开阀门自己控制通气时间,并由人工控制读取流量计的数值的时刻,其准确性收到很大的制约。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流量系数测试气路,可以自动对待测产品的流量系数进行准确测量。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流量系数测试气路的使用方法,可以自动对待测产品的流量系数进行准确测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流量系数测试气路,用于对待测产品的流量系数进行测试,其包括工作气源、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排气口、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所述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所述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包括第四端、第五端和第六端,所述第一端通过第一连接管连接至工作气源,所述第二端连接排气口,所述第三端通过第二连接管连接至第四端;所述第五端通过测试管路连接至工作气源;所述第六端通过第三连接管连接至待测产品;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分别位于第三连接管和测试管路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接管上还连接一开关阀。
进一步地,所述流量系数测试气路还包括控制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的输出端均连接至控制器的输入端,所述控制器控制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和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的通断电。
为实现上述目的之二,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上述流量系数测试气路的使用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初始步骤: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和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均处于初始状态,此时,第二端和第三端连通,第四端和第六端连通;
充气步骤:在待测产品接入第三连接管后,控制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使得第一端和第三端连通,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保持初始状态,此时,工作气源依次经过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向待测产品充气;
测试步骤:充气完毕后,控制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使第五端和第六端连通,此时,工作气源的气流依次经过测试管路和第三连接管流向待测产品,以对待测产品进行测试;
排气步骤:测试完毕后,控制第一两位三通电磁阀和第二两位三通电磁阀恢复初始状态;排气完毕后,取下待测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上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上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765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