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及电子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75779.2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582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4 |
发明(设计)人: | 叶金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52386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指纹识别 模组 电子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指纹识别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取消物理指纹位置,屏幕指纹识别成为一种技术趋势;电子设备较高的屏占比可提升外观美学设计和用户视觉体验。光学式指纹识别是基于光学特性在屏下(Under-display)实现屏幕显示区指纹识别的一种方法。其中,光学式指纹识别的指纹成相原理为发射单元发射出的光到手指上,指纹的波峰与波谷因为对发射光吸收、反射的能量强度不同,因此屏下的接收单元通过感应识别能量差异,从而生成亮度不同的明暗条纹,即指纹图像信息。
如图1所示,目前屏下指纹识别模组技术的基本架构,发射单元共用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OLED发光单元作为发射光源,此发射光在用户手指100触摸屏幕时发生反射或折射,置于屏幕下方的光学指纹模组对反射光进行识别成像,从而实现屏下指纹识别的效果。其中,指纹模组101通过贴合胶103与屏幕组件102贴合,指纹模组101包括支架1011、IR滤光片1012、光学准直单元1013、封装结合胶1014和图像传感单元1015等组件。其中,光学准直单元1013主要用于将反射光通过准直孔后再进入图像传感单元1015,目的为了实现图像传感单元1015的像素光能量隔离,避免不同感应像素之间的光串扰。IR滤光片1012包括:玻璃基材与IR材料涂层,用于防止外部太阳光的红外光干扰,当用户处于户外时,避免强光导致指纹无法识别。
光学式指纹识别的一个较大特点就是怕强光干扰,指纹模组101需要通过IR滤光片1012实现红外滤光,从而使图像传感单元1015避免红外光的干扰。目前指纹模组101普遍采用独立的玻璃基材滤光片结构,然后将此滤光片贴合在指纹模组101的上方以用于红外滤光。但是该滤光片占用一定的结构厚度,厚度大约为0.11mm,这个结构厚度对于目前电子设备设计日益紧张的空间设计带来一定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因指纹模组中因滤光片的结构厚度而导致整体厚度增加,限制设计空间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应用于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设置有玻璃基材的屏幕组件;指纹识别模组包括:
滤光涂层,涂覆于玻璃基材上;
光学准直单元,设置于滤光涂层远离玻璃基材的一侧;
图像传感单元,设置于光学准直单元远离滤光涂层的一侧。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指纹识别模组。
这样,本发明实施例的指纹识别模组及电子设备,将滤光涂层涂覆于屏幕组件的玻璃基材上,从而取消传统指纹识别模组中独立设置的滤光片,从而减小指纹识别模组的结构厚度,以释放电子设备的设计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表示现有技术中指纹识别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指纹识别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表示图2中滤光涂层与模组支架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其中,图中:
100、用户手指;
101、指纹模组,102、屏幕组件,103、贴合胶;
1011、支架,1012、IR滤光片,1013、光学准直单元,1014、封装结合胶,1015、图像传感单元;
201、屏幕组件,202、滤光涂层,203、光学准直单元,204、图像传感单元,205、模组支架,206、保护涂层;
2011、玻璃基材,2012、OLED屏单元,2013、玻璃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发明,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未经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7577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人脸识别样本图像的生成方法及终端
- 下一篇:一种基于眼鼻嘴分类的人脸定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