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跨座式单轨列车的牵引系统和跨座式单轨列车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75719.0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871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9 |
发明(设计)人: | 刘辉跃;奉起华;钟广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B13/06 | 分类号: | B61B13/06;B61C13/08;B61F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扭杆 点头机构 牵引系统 摆臂 跨座式单轨 单轨列车 牵引摆臂 牵引横杆 牵引机构 牵引杆 推力杆 两组 列车 俯仰 转动配合 上端 车体 构架 制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跨坐式单轨列车的牵引系统和跨坐式单轨列车,牵引系统包括:牵引机构和两组抗点头机构。牵引机构包括牵引横杆、两个牵引摆臂和两个牵引杆,两个牵引摆臂分别与牵引横杆的两端相连,两个牵引杆分别与两个牵引摆臂对应相连,每个牵引杆适于与构架相连。在牵引横杆的长度方向上,两组抗点头机构分别位于牵引机构的两侧,每组抗点头机构包括扭杆、两个推力杆体和两个扭杆摆臂,两个推力杆体和两个扭杆摆臂一一对应,每个扭杆摆臂的一端固定在扭杆上,每个扭杆摆臂的另一端与推力杆体的上端转动配合。根据本发明的跨座式单轨列车的牵引系统,通过设置抗点头机构,可以减轻车体在制动时的俯仰程度,使跨坐式单轨列车的运行更加平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跨坐式单轨列车的牵引系统和跨坐 式单轨列车。
背景技术
跨坐式单轨列车在刹车时,由于惯性力的作用,会出现点头现象(车体的前端向下倾斜)。跨坐式单轨列车的行驶速度越快,跨坐式单轨列车刹车时出现的点头现象越严 重,从而严重影响了跨坐式单轨列车的运行平稳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相关技术中,提出了一种设在单轨转向架上的牵引控制组件,牵引控制组件与转向架相连,牵引控制组件包括第一牵引杆和第二牵引杆,第一牵引杆与第一钟形曲柄机构枢转连接,第二牵引杆与第二钟形曲柄机构枢转连接。该牵引控制组件对车体的适应性较差,抗点头效果一般。而且上述牵引控制组件与转向架之间采用盲孔 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极易出现螺纹滑牙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牵引控制组件的正 常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跨座 式单轨列车的牵引系统,所述跨座式单轨列车包括车体和转向架,所述转向架包括构架, 所述跨座式单轨列车的牵引系统具有安装方便、抗点头能力强的优点。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设有上述牵引系统的跨坐式单轨列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跨座式单轨列车的牵引系统,包括:牵引机构,所述牵引机构包括牵引横杆、两个牵引摆臂和两个牵引杆,所述两个牵引摆臂分别与所述牵引横杆的 两端相连,所述两个牵引杆分别与所述两个牵引摆臂一一对应相连,每个所述牵引杆适 于与所述构架相连;两组抗点头机构,在所述牵引横杆的长度方向上,所述两组抗点头 机构分别位于所述牵引机构的两侧,每组所述抗点头机构包括扭杆、两个推力杆体和两 个扭杆摆臂,所述扭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牵引横杆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扭杆适于固定 在所述车体上,所述两个推力杆体和所述两个扭杆摆臂一一对应,每个所述扭杆摆臂的 一端固定在所述扭杆上,每个所述扭杆摆臂的另一端与所述推力杆体的上端转动配合, 每个所述推力杆体竖直延伸,每个所述推力杆体的下端设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的长度 方向与所述扭杆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推力杆体相对所述固定轴可转动,所述固定轴适 于固定在所述构架上。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跨座式单轨列车的牵引系统,通过在牵引机构两侧分别设置抗点 头机构,可以减轻车体在制动时的俯仰程度,使跨坐式单轨列车的运行更加平稳。通过 将牵引系统和转向架组成半包围结构,可以使牵引系统的结构更加简单、紧凑,实现牵引系 统的牵引功能与抗点头功能的相互独立,还可以方便牵引系统的拆卸和维护,大大提升了牵 引系统的实用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扭杆摆臂通过铰接头与所述推力杆体转动配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推力杆体的下端固定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 下表面形成为弧形,所述固定轴穿设在所述连接部上,所述连接部相对于所述固定轴可转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扭杆摆臂外套固定在所述扭杆上。
可选地,所述扭杆摆臂和所述扭杆花键配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扭杆的两端设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外套固定 在所述扭杆上,所述固定座上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座通过穿过固定孔的连接固定件固定在所述车体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757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