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体中生物栖息地原位模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75490.0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54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刘静玲;孟博;史璇;马牧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M1/00 | 分类号: | C12M1/00;A01G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王加贵 |
地址: | 100089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体 生物 栖息 原位 模拟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水体中生物栖息地原位模拟装置,涉及环境污染监测与评价和生态恢复领域,包括两个以上网笼,网笼与底盘载体固定连接,网笼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网笼外侧设置有若干个连接管,每个网笼上的连接管数量相同且位置对应,连接绳穿过位置对应的连接管并与其固定连接,连接绳下端连接有铁坠,底盘载体上设置有若干个固定柱,固定柱上设置有环形垫片,环形垫片上固定有活性炭纤维。本发明中的水体中生物栖息地原位模拟装置,利用天然水体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生态系统的模拟,生态模拟实验过程连续稳定,生物膜培养耗时短,可同时批量采集不同深度水体生物膜,底盘载体可进行分区培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污染监测与评价和生态恢复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水体中生物栖息地原位模拟装置。
背景技术
水生态系统对于生物是重要栖息地,其生态系统中生态过程、变化规律、生态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改变等生态环境效应问题一直是研究热点。因此对于水体生态系统的原位模拟技术和方法将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代表性。而传统的研究方法多为将野外采集的生物置于室内恒温培养箱进行培养,虽然可通过调节温度光照等来模拟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但其与自然环境中环境条件差异明显,且水质的变化与野外水体难以达到一致。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天然水体周边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使得水生态系统收到了巨大的人为干扰,导致常规室内栖息地的模拟实验无法真实反映出天然水体的生态状况。
水体中生物膜藻类、细菌等构成生物膜,体积小,分布广,生命周期短,它们可以生长在水中的任何交界面上,如石头、成沉积物、各种水生植物等。生物膜由于对各种人为干扰敏感,几年来成为水质生物监测与评价的重要手段。而生长在天然基质上的生物膜虽然易于获得,但由于基质的差异往往造成生物膜结构组成的差异,容易造成水质监测与评价的误差,所以目前应用于生物监测研究以及人工基质暴露培养为主,应用最为广泛的玻璃为普通玻璃板、有机玻璃或尼龙网、碎石等。但采用这些基质培养的生物膜所需时间较长才可收集到足够的生物膜可以用于测试确定水质和生态系统健康状态。Findlay等(2006)采用碎石作为基质在河流中暴露培养5-6周收集生物膜评价生物代谢变化;Duong(2006)等采用玻璃片在城市河流中暴露4周收集生物膜用来评价城市污染对硅藻群落的影响。但以玻璃、尼龙或碎石为基质培养收集天然水体中生物膜用于水质评价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劣势:(1)需要暴露培养时间较长,不利于快速反映水环境污染变化;(2)由于生物膜生长与光照、温度等条件密切相关,因此,研究水体不同深度生物膜结构、功能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而现有的生物膜培养采集装置不能同时批量采集水体中不同深度的生物膜,存在不连续、不稳定等缺点。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水体中生物栖息地原位模拟装置,利用天然水体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生态系统的模拟,生态模拟实验过程连续稳定,生物膜培养耗时短,可同时批量采集不同深度水体生物膜,底盘载体可进行分区培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体中生物栖息地原位模拟装置,包括两个以上网笼和与所述网笼一一对应的底盘载体,所述网笼与所述底盘载体固定连接,所述网笼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所述网笼外侧设置有若干个连接管,每个所述网笼上的所述连接管数量相同且位置对应,连接绳穿过位置对应的所述连接管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绳数量与每个所述网笼上的所述连接管数量相同,所述连接绳下端连接有铁坠,所述底盘载体上设置有若干个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上设置有环形垫片,所述环形垫片上固定有活性炭纤维。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垫片上设置有中心孔与固定孔,所述活性炭纤维通过所述固定孔固定在所述环形垫片上,所述环形垫片通过所述中心孔套设于所述固定柱上,所述固定柱上设置有穿绳孔,固定绳依次穿过所述穿绳孔将所述环形垫片固定于所述底盘载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穿绳孔距所述底盘载体的高度大于所述环形垫片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柱设置为两列且对称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师范大学,未经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754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厌氧反应器
- 下一篇:一种96孔金属模块及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