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治疗雀斑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74557.9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30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5 |
发明(设计)人: | 徐亚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亚杰 |
主分类号: | A61K36/8964 | 分类号: | A61K36/8964;A61P17/00;A61K35/64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宏来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41 | 代理人: | 许振强;杜正国 |
地址: | 710065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治疗 雀斑 药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雀斑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中,治疗雀斑的药物,其中其中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重量配比为:熟地15‑25份、山茱萸9‑16份、牡丹皮9份、泽泻9份、知母9份、黄柏9份、当归9份、茯苓12份、僵蚕12份。根据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各类雀斑。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的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且未发现不良反应,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皮肤病治疗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治疗雀斑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雀斑,中医又称为雀儿斑,雀子等。主要表现为面部皮肤浅褐色或暗褐色斑点,针尖至米粒大小,绿豆大小样、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直径一般在2mm左右,表面光滑,孤立而不融合,分布疏密不一。无任何自觉症状。具有多发性,好发在鼻梁部及眶下。雀斑的发病,通常在5岁左右出现皮损,青春期前后常加重。皮损常发生在暴露部位,特别是面部,尤以鼻和颊最为常见,重者可累及手背、颈、肩、背上方等部位。具有遗传性,且与日晒关系明显,其色素斑点的数目、大小、颜色取决于吸收日光的量及个体对日光的耐受性,夏季雀斑的数目多、形体大,为深褐色,冬季则减轻。除有碍美容以外,并无任何主观。受气温影响。夏天颜色深,数目增多;冬天颜色变浅,数目减少。
中医认为,雀斑的出现除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体质有很大关系。祖国医学很早对雀斑就有认识,如《医宗金鉴》即有雀斑淡黄碎点形的描述。认为是肾水不足,虚火上蕴,郁于孙络血分;风邪外搏,肝肾阴虚,阴不制阳,以至亢盛于上,发为本病。在明代陈实功著的《外科正宗*雀斑》中就提到“雀斑乃肾水不能荣华于上,火滞结而为斑”。
临床上治疗雀斑的方法很多,中医有口服、熏洗、外敷等多种疗法。现代医学主要是是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有激光手术、冷冻手术等。非手术治疗则以口服或患处局部给药为主。手术疗法具有一定的痛苦,病人不易接受。目前,治疗雀斑的药物有很多,但往往有起效慢、疗效不明显、不良反应多等问题,本发明就是为了向公众提供一种处方精简合理、安全有效的治疗雀斑的药物。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雀斑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治疗雀斑的药物,其中其中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重量配比为:熟地15-25份、山茱萸9-16份、牡丹皮9份、泽泻9份、知母9份、黄柏9份、当归9份、茯苓12份、僵蚕12份。
优选地,所述的治疗雀斑的药物,其中该药物直接或加入赋型剂制成临床接受的剂型。
优选地,所述的治疗雀斑的药物,其中该药物的剂型为精油、软膏、贴剂或口服固体制剂。
优选地,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治疗雀斑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中该方法为:将熟地、山茱萸、牡丹皮、泽泻、知母、黄柏、当归、茯苓、僵蚕混合后共同粉碎成细粉,得到药物组合物,将药物组合物直接或加入赋形剂制成临床接受的剂型。
优选地,所述的治疗雀斑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中该方法为:将熟地、山茱萸、牡丹皮、泽泻、知母、黄柏、当归、茯苓、僵蚕混合后共同粉碎成细粉,再与上述药粉同时加入已经干热灭菌、滤过并冷却至约50℃的凡士林和羊毛脂中,搅拌至冷却呈膏状。
根据本发明的治疗雀斑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能够适用于各类雀斑。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的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且未发现不良反应,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创造的详细内容及技术说明,现以实施例来作进一步说明,但应了解的是,这些实施例仅为用于示例说明,而不应被解释为本发明创造实施的限制。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亚杰,未经徐亚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7455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缆绝缘层外用阻水填料及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拍摄方法和移动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