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咖啡酸酯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69086.2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294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孙敬勇;熊山;孙捷;孙皓熠;王景璟;方桂迁;张浩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317/40 | 分类号: | C07D317/40 |
代理公司: | 济南誉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 37240 | 代理人: | 吴乃美 |
地址: | 25006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咖啡 酸酯类 衍生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咖啡酸酯类衍生物,所述咖啡酸酯类衍生物为咖啡酸杂环戊烯酯CF-1或咖啡酸杂环戊烯酯CF-2,
所述CF-1的结构式为,
所述CF-2的结构式为。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咖啡酸酯类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咖啡酸和4-氯甲基-5-甲基-2-氧代-1,3-二氧杂环戊烯作为原料,加入碘化钾进行反应,经分离纯化后得到所述咖啡酸酯类衍生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咖啡酸酯类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咖啡酸加入无水DMF中溶解后与碳酸钾冰浴反应;
(2)依次在冰浴条件下加入碘化钾和4-氯甲基-5-甲基-2-氧代-1,3-二氧杂环戊烯,升温至30-60℃下持续反应得到粗品的咖啡酸杂环戊烯酯;
(3)将粗品的咖啡酸杂环戊烯酯进行柱层析分离,获得高纯度咖啡酸杂环戊烯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咖啡酸酯类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包括:
(1)将0.055~0.092g咖啡酸原料,加入2~4ml无水DMF中,搅拌后使之完全溶解;在冰浴条件下一边搅拌一边加入0.068~0.114g碳酸钾后,冰浴搅拌两小时;
(2) 在冰浴搅拌下往反应液中加入0.012~0.021g碘化钾后,滴加2~4滴4-氯甲基-5-甲基-2-氧代-1,3-二氧杂环戊烯;反应液在1小时内逐渐升温至60℃,55~60℃搅拌2~3个小时,通过薄层色谱法确定反应是否进行完全;
(3) 将上述反应液在搅拌下缓慢倒入7~12ml冰水中,若并无明显结晶析出:则在反应液中加入6~10ml乙酸乙酯进行萃取,重复萃取两到三次;若有明显结晶析出,则进行抽滤,水洗2~3次;50~60℃减压干燥,得黄褐色粗品;
(4) 将所得产物进行柱层析分离,根据样品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分配系数不同,将组分分离开来;首先用硅胶柱进行第一次分离,流动相为纯二氯甲烷,得到红褐色咖啡酸酯粗品;又将硅胶提前活化后进行第二次硅胶柱层析分离,流动相为纯二氯甲烷,第三次用凝胶柱进行分离层析,流动相为二氯甲烷:甲醇,所述二氯甲烷:甲醇的体积比为1:1,将所得咖啡酸杂环戊烯酯产物标记为CF-1;
反应式如下:
。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咖啡酸酯类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薄层展开剂为氯仿:甲醇:甲酸 =9:1:0.5。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咖啡酸酯类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包括:
(1)将0.055~0.092g咖啡酸原料,加入2~4ml无水DMF中,搅拌后使之完全溶解;在冰浴条件下一边搅拌一边加入0.023~0.039g碳酸钾后,冰浴搅拌两小时;
(2)在冰浴搅拌下往混合物中加入0.0045~0.0075g碘化钾后,滴加0.025~0.041ml4-氯甲基-5-甲基-2-氧代-1,3-二氧杂环戊烯;反应液在1小时内逐渐升温至35℃,30~35℃搅拌2~3个小时,通过薄层色谱法确定反应是否进行完全;
(3)将上述反应液在搅拌下缓慢倒入7~12ml冰水中,若并无明显结晶析出:则在反应液中加入6~10ml乙酸乙酯进行萃取,重复萃取两到三次;若有明显结晶析出,则进行抽滤,水洗2~3次;50~60℃减压干燥,得黄褐色粗品;
(4)将所得产物进行柱层析分离,根据样品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分配系数不同,将组分分离开来;首先用硅胶柱进行第一次分离,流动相为二氯甲烷:甲醇,所述二氯甲烷:甲醇的体积比为98:2,得到红褐色咖啡酸酯粗品;又将硅胶提前活化后进行第二次硅胶柱层析分离,流动相为二氯甲烷:甲醇,所述二氯甲烷:甲醇的体积比为98:2,第三次用凝胶柱进行分离层析,流动相为二氯甲烷:甲醇,所述二氯甲烷:甲醇的体积比为1:1,将所得咖啡酸杂环戊烯酯产物标记为CF-2;
反应式如下:
。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咖啡酸酯类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薄层展开剂为氯仿:甲醇:甲酸 =9:1: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未经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6908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